刮下铁锈做旧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保管部位于淮海路附近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一般人几乎很难找到,在保管部中,除了通常可以看到的办公桌之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房间,这就是赵嫣一的文物修复复制工作室,也是由她一手打造的,《共产党宣言》复制件正是在这里被制作出来的。
这两天,赵嫣一正在复制《新青年》杂志的创刊号——《青年杂志》,“这本杂志的复制已经接近尾声了,现在我正在对用于装帧的铁钉进行‘做旧’处理。”赵嫣一边说边拿出锈迹斑斑的订书钉,用一般手术用的探针,从上面刮下铁锈之后,均匀地洒在装订铁钉上,同时用毛笔蘸上淡墨水之后,涂在锈蚀铁钉周围,并迅速地用手上的棉纸吸水,“我们的工具买来之后,都进行了加工,这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别看这些订书钉现在锈迹斑斑,实际上是买来通过酸洗处理,使其迅速产生铁锈用于我们的‘做旧’中。”
圆环水渍以假乱真
说起当初复制《共产党宣言》,赵嫣一表示,最难的地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还原其沧桑感,“在这本《共产党宣言》封面的正中有一个杯子留下的圆环水渍,作为我们复制人员来说,要原原本本地展现出原来这本书的所有情况,即使是水渍和霉斑。我当时使用了超细喷笔逐层喷染模拟水渍,从最终的效果来看,还是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从复旦文博系研究生毕业之后,赵嫣一于2014年来到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当时主要是从事文物保护的工作,从2015年开始,赵嫣一开始接触文物复制工作。虽然其读研主要方向是古代纸张和书画修复,但是真正接触到革命文物复制工作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新的工艺需要研究揣摩,“每一次复制之前,我们都要研究原件的纸张纤维、油墨等各种因素,特别是遇到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的一级文物,提取的次数有一定的要求,《共产党宣言》原件我们总共只研究了三次,包括通过无损检测确定纸张的纤维。”赵嫣一说,“复制工作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当一个工序开展之后,就一定要做完才能结束,特别是纸张的做旧,一定要一气呵成,否则颜色就会产生差异。”
满怀敬意精益求精
“2016年,我们共复制文物总数32件。2017年复制了55件文物。”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保管部主任陈晓明说,“这些文物都是由赵嫣一独自复制的,除了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等上海本地展馆服务之外,还为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外省市兄弟单位提供文物复制服务。除了复制书籍之外,还复制过报纸、信件和手稿等,其中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复制贺绿汀的《游击队歌》手稿,以及为静安区毛泽东故居复制毛主席修改过的1949年5月新华社庆祝上海解放社论稿。”
“我曾经为广东中山孙中山纪念馆,复制过一件《1912年袁世凯特授孙中山筹办全国铁路全权的任命状》。”赵嫣一说,“上面有一枚非常大的印章,我采用摹刻的方式在青田石上还原的,当时花了很多天才完成。”
在赵嫣一看来,复制工作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通过我们的努力,复制文物能够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展馆发挥教育宣传作用,也保护了珍贵的文物原件,即使过程十分枯燥,仍然是非常值得的。潜心研究每件革命文物的细节,更让我对先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党的忠贞满怀敬意,从而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文物中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