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政府发布了2018年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共十个方面31件,涉及养老、托幼、旧住房改造、绿色健康生活、公共安全等领域,有相当一部分是特殊困难群体最迫切的民生难题。上海市民已经习惯了市政府每年初发布实事项目。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上海最早推出政府实事,可以追溯到1986年,至今已33个年头。不断推进的政府实事改变了阿拉上海人的生活,实事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堪称时代进步的缩影。回顾历年的政府实事,令人感慨万千。
不少市民应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十五件实事”。1986年,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首次提出要办15件政府实事,消息传来,广大市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这15件实事包括:增加公交车辆530辆,新辟和延伸路线20条,增加过江轮渡;安排好副食品生产和供应蔬菜上市,比上年增加10万吨;蛋品上市7500万公斤;日供鲜牛奶增加到120万瓶;发展管道煤气新用户3万户,新增液化气用户1万户等。
1987年,上海继续推出15件政府实事:除继续改善公交、加大煤气供应、加大副食品供应外,提出抓好住宅建设,年内竣工住宅建筑面积420万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住房问题提出了“年内先解决人均住房面积2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户中的6000户”的任务。1988年,要求完成“人均住房面积2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户”的解困任务。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位列政府实事首位的,不是公共交通,就是住房。这是当时上海市民生活中的两大“痛点”。公交车挤不上,要靠“推屁股”,这样的记忆,留在许多上海人的心底;人均2平方米,这样的居住条件让今天的年轻人觉得匪夷所思!然而,这的的确确是当时的现实。为解决公交问题和群众住房困难,上海历届政府付出巨大努力。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住房问题已有很大改善,1996年的政府实事是:竣工住宅1000万平方米,其中公建配套不少于100万平方米;解决1.5万户“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以下”家庭的居住困难。
这段时期的另一项实事,便是“菜篮子工程”。民以食为天,可当时市场供应依然不足,票证还没有退出中国人的生活。为了让“马大嫂”的菜篮子更丰富,政府各部门挖掘潜力,建蔬菜基地、养猪场、养鸡场,增加牛奶供应,可谓动足了脑筋。
到上世纪末,“开门七件事”不再是困扰市民的难题,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综合管理水平、再就业工程被列入实事工程。大规模旧区改造开始了,1998、1999年连续提出拆除“365”范围内危棚简屋40万-50万平方米。在教育、医疗方面,1997年提出改建、新建144所中小学和幼儿园;1998年提出建成寄宿制重点高中5所,建成上海(浦东)儿童医学中心大楼;2003年提出改造17家市级医院急诊室。进入新世纪后,上海老龄化程度提高,本市已连续18年提出新增养老床位,从每年2500个到5000个、1万个,再到现在的每年7000个。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社会保障、就业与创业、公共安全、食品安全被列入了政府实事。针对市民不断增长的文化、健身的需求,2004年提出建设社区文化中心;2011年起每年都有新建百姓健身步道、完善社区健身设施的实事项目。
政府实事也考虑到了困难群体,2008年提出为本市4.5万名视力障碍者提供信息沟通服务;2010年提出创建100个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2013年提出为1万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补贴提供个性化适配辅助器具。通讯方面的实事项目也发生巨大变化:1989年是“新增电话用户5万户”;到2013年,则是“在无线局域网覆盖的450处公共场所,为公众用户提供每用户每天2小时的免费上网服务”。
33个年头,政府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每年办实事的承诺没有变。每年的实事项目内容在不断变化,但前面的定语却没有变——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实事工程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去年的政府实事市民总体满意度为90.9分,为近年来最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年的政府实事,改变的是一点一滴,见证的却是上海在迈向卓越全球城市过程中,不断同步提升的市民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