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够了苦日子
一边是高大上的商务楼宇和商品房小区,一边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旧公房,在天山街道娄山关路764弄住了快40年的牟阿姨说,“真是过够了三家合用厨卫的苦日子,另外两家有实力,去别处买商品房了。”可他们搬走后日子更难过,租客不断换,“半夜进出不算,清晨用厕忙的时候,小年轻在里面洗澡,老公只好跑到外面公厕解决,我就用痰盂。”另一位住户何阿姨说,她好几年前就和邻居写过人民来信,要求政府解决困难。
看到了好日子
如今何阿姨的愿望马上就要实现了。天山路街道共有19.1万平方米非成套房屋,占全区总量近80%。去年4月,天山街道首先启动了天山、天义、紫云小区36幢房屋、共2141户居民的非成套房屋改造工程。目前15幢房屋已进入施工阶段,牟阿姨和何阿姨家都是第一批施工的。满脸笑意的牟阿姨说,独立成套后可办产证,面积也会增加,“想想看天山地段每平方米是啥价钿?”
一户一档解难题
天山地区的非成套房屋大都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如今一半以上人户分离。“各种情况之复杂超出想象。”天山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潘敏告诉记者。首先是房屋结构复杂,有成套与不成套混合,楼下木质结构、楼上砖混结构,底楼许多房屋还存在门面房和违建问题;其次是家庭情况复杂,自住的以独居老人居多,出租的很难找到户主沟通。
一个完善的改造方案形成,调研排摸是第一步。街道党工委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由街道机关干部、区房管局、新长宁集团共同参加的工作指挥部,设立7个工作组,包片包楼、挨家挨户调研。针对不同意改造的居民,大家分头一次次上门做工作,最多的一户去了10多次。“我们‘一户一档’,详细记录下每家居民的住户信息,包括社会关系、住租状态、困难诉求,以及电话询问、入户面谈情况。”
天山路街道主任梁宏告诉记者,对人户分离的居民,远在国外的加微信;外地的打电话;住在外区就到单位、到居住地一次次跑;对于高龄居民要征询子女意见,子女又没空来看方案的,居委干部与子女加微信沟通,把改建方案图纸传给对方。设计师孙劭铮介绍,有户居民是独立成套已装修好的房子,因担心楼上居民改造会破坏装修,迟迟不愿签约。潘敏就带着设计师上门,“从下午谈到晚上,整整5个多小时,最后决定楼上住户马桶移位,污水管道不从客厅走,改到外墙位置,彻底打开了对方的心结。”一楼一案、按楼施策。“最复杂的一户居民设计稿改了七八次。”孙劭铮说,这套24平方米的一室半房屋,住着关系并不和睦的兄弟两家6口人,兄弟俩提出要改造成两套独立居室。“真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经反复调整终于把方案做出来了。”潘敏说,以改造为契机,街道还将实施精品小区建设,粉刷楼道,更新设施,增加停车位,提升绿化水平,进一步美化小区生态环境。
记者今天了解到,长宁区定于5月底前开展调研走访,梳理问题填报反馈表,形成较为完整的民情档案以及“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解决清单、制度清单”等“四张清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批好的工作案例做法。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