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已抢先机
早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后,特雷莎·梅就表示要对中国开展国事访问。可2017年4月18日,她突然宣布提前大选,原定于同年夏季的访华计划被暂时推迟到秋季;美国总统特朗普确定在2017年11月访华后,特雷莎·梅政府为避免被特朗普抢去风头,将访华计划再度顺延。
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始于特雷莎·梅的前任戴维·卡梅伦执政时期。2010年秋,当选首相不到半年的卡梅伦率领史上最大规模英国经贸代表团造访北京,加强两国之间的经贸联系,并2015年两国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此前法国时任总统萨科齐对中法贸易发展规模的预期。
如今英法两国各自换了领导人,但法国总统马克龙又一次赶在英国首相之前访华,并签署了大量订单,进一步强化中法之间的经贸联系。此事难免被英国媒体拿来比较,《卫报》“酸溜溜”地引用法国分析人士的话指出,马克龙访华意味着法国将取代原本英国在欧盟中的地位,成为与中国开展政治和外交对话的主要伙伴。
面临内外困局
根据英国媒体透露的消息,此次随特雷莎·梅访华的经贸团队的规模会小于卡梅伦带领的代表团,但访问团人数规模较小并不意味着梅政府不看重这次访问。对目前被国内外诸多事务困扰的英国首相来说,经贸外交是她为数不多的解决困局手段。而与中国维持并发展稳定的全方位联系,对建成“全球英国”,避免“脱欧”对英国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而言都不可或缺。展望梅首相此次访华的任务清单,可谓任重而道远,实际上也是她面临的内外困局的折射。
首先是如何确保两国合作的延续性。本月初,特雷莎·梅对内阁进行大规模人事调整。曾长期在卡梅伦政府中负责推进中英经贸关系的前任财长奥斯本发表了激烈批评,认为这是近代历史上最糟糕的一次调整,表明特雷莎·梅无法有效指挥内阁运作。而且,现有执政团队中缺乏如乔治·奥斯本这样长期从事中英贸易合作的开放务实的高级官员,如何避免重现类似暂停欣克利角C核电站事件,保证中国企业在英国项目的合法权益,是特雷莎·梅此行最需要向中国展示的。
其次是如何确保两国合作的稳定性与可行性。2016年“脱欧”公投和2017年英国大选出人意料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国民众积聚多年的对保守党政府的不满。大选之后的民调显示,保守党支持率长期低于在野的工党。特雷莎·梅上任之后长期推行的紧缩政策并未受到广泛欢迎,特雷莎·梅对内阁掌控不力,以及2017年底下院对英国脱欧法案的投票中遭遇保守党议员有力的反对,都表明政府的愿景和计划并不容易实现。假设特雷莎·梅已经有了基于英国“脱欧”后的新情况设计的一揽子与中国合作的方案,如何确保方案能从纸面化为现实,也存在变数。
建立个人形象
最后是如何建立鲜明友好的个人形象。尽管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访问不会从根本上动摇中英关系的稳固性,但他表现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熟悉,打出了漂亮的“文化牌”。特雷莎·梅虽然2016年来过中国,但她的个人形象不如马克龙这般鲜明。如何让中国民众记住自己,也是她的团队需要思考的问题。
概言之,梅要从中国带回的不仅是订单,更需要带回中国坚强有力的支持和对英国的信心和亲近,为两国关系“黄金时代”的升级提供坚实民意保障。
朱联璧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