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上海新闻·话题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7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甜蜜蜜
范洁
  范洁

  又是一季“甜蜜”来袭。上周,“上海大调研”微信公众号发文《蟠桃黄桃水蜜桃葡萄柑橘水晶梨,一大波沪产水果正赶来,可果农却苦恼了?》,在为沪郊瓜果吆喝的同时,聚焦地产水果的业态瓶颈。

  调研发现,上海特色水果近年受到外地和进口水果的双面夹攻,不仅知晓程度、品牌效益下降,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出现供需不平衡,“三分之二农户存在销售难问题”。

  上海的气候、土壤条件算不上优渥,水果产业发展有赖“三高”——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目前形成了桃、葡萄、梨、柑橘“四大花旦”,马陆葡萄、庄行蜜梨、金山蟠桃、三林崩瓜等更是获评“国家地理标志”。翻看大调研留言区,市民“哪里能买到正宗本地货”的呼声不断。据市绿容局回应,全市有70家“安全优质信得过果园”,市农委也曾公布全市有300家“水果标准园”,那为何仍出现果农“卖不掉”、市民“买不到”的窘境?

  原因不少。尽管,上海很早就探索农业信息化,涉农信息“三个平台”还荣获农业部“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但并无权威、统一的桥梁连接市民与农民;同时,上海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但产销分离和脱节,让农户遭遇利益层层盘剥、层层消耗,难以真正享受优质优价的良性循环。

  不仅水果如此。在上海,农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0.39%,“小农业”如何做出“大文章”?唯有品牌与品质。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起,市农委开展农产品品鉴评优活动,从草莓、西瓜、葡萄,到国庆米、大闸蟹、绿叶菜,农产品哪家强,专家与市民说了算。此外,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试点,统一农产品的加工、储运、包装、推广和销售,实现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

  “小小的水果里面,藏着‘营商环境’的大课题。”诚然,农业供给侧改革,关乎舌尖乡愁、制造品牌和乡村振兴,也让市民的口腹、农民的生计真正甜蜜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话题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1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2版:健康E题/新民教育
   第A13版:健康E题/新民教育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伏尔加之波
   第A18版:伏尔加之波
   第A19版:伏尔加之波
   第A20版:伏尔加之波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新民法谭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新民旅游
   第A27版:旅游资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甜蜜蜜
今天开始箱涵推进 明年具备通车条件
游泳池水质怎样算干净?
申城今迎“水晶天”
美国版上海新闻·话题A06甜蜜蜜 2018-07-10 2 2018年07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