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醒狮不仅代表了南粤大地的本土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具备的自强不息精神品格。舞剧《醒·狮》以南狮为神,兼取南拳、木鱼说唱等诸多南粤非遗项目作为创作元素。艺术风格上,以深厚的岭南人文为载体,展现出浓郁的岭南特点和广州特色。舞美呈现则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以多媒体全息技术为表现手段,与演员表演相融合,营造出具有现代感和视觉冲击的舞台视觉。
舞剧刚柔并济,融武于舞,将民族舞蹈与传统舞狮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结合。剧中,能看到南拳马步和南派醒狮特有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难度技巧,却并非是拼贴式的生硬展现,而是将其有机汇入舞蹈,生动表现舞剧中醒狮形象的同时,也使整部舞剧充满力与美的张力。
让人感受最深的是,舞台上每个演员都功夫了得,这功夫不仅指舞蹈功底,也是通常意义上的中国功夫。一场群舞演员各站在一条长凳上打拳,马步扎实、拳拳生风,亦是在这条板凳上,他们前后翻滚、闪转腾挪、互相打闹,场面看似同伴间的嬉戏,实则难度极高。而同样是围绕一条板凳,编导为男女主人公创作了一段十分巧妙的双人舞,展现了朦胧青春里情窦初开的美好。
“舞醒狮必先习南拳”,为了每一个段落、每一种元素和每一个细节都巧妙组合、精雕细琢,总编导钱鑫、王思思要求演员们练出这些真功夫,舞剧特邀广州工人醒狮协会、佛山黎家狮传承人、南拳武术教练等为演员进行系统的训练,练舞蹈前先学南拳和醒狮表演,整整四个多月封闭训练,才有了现在台上满满的阳刚之气。此外,醒狮讲究“传神”,导演组在道具选择上放弃了轻便的造型狮头,邀请具有百年历史的黎家狮制作,由第五代传承人黎婉珍亲手扎制,保留了传统狮头的原貌。而演员们也在赵伟斌、马小斌两位的指导下,一一攻克醒狮传神的技巧与精粹。
总导演史前进说:“每逢春节,海内外都有大型的舞狮表演,这不仅是民俗风情,更是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通过醒狮精神的传递,能让本土观众感受到文化自信的感召,更能让海外观众也体验到文化力量的辐射力。”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