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虹口广中路街道何家宅小区分类垃圾桶变身“刷新”居民认知~~~
虹口广中路街道何家宅小区分类垃圾桶变身“刷新”居民认知~~~
虹口广中路街道何家宅小区分类垃圾桶变身“刷新”居民认知~~~
虹口广中路街道何家宅小区分类垃圾桶变身“刷新”居民认知~~~
     
2018年12月0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虹口广中路街道何家宅小区分类垃圾桶变身“刷新”居民认知
垃圾桶很“艺术” 扔垃圾也时尚
方翔

  上周末,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创作的一批颇具特色的分类垃圾桶,亮相虹口区广中路街道何家宅小区。这两天,这些分类垃圾桶成为小区居民热议的话题之一。

  “垃圾分类,现在基本上被小区居民所了解,但是对于居民来说,要真正做到垃圾分类还有一定的难度,其中的原因有许多,此次艺术家带来的这些颇具创意的垃圾桶,无疑给我们日常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何家宅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沈萍说,“过去垃圾分类,基本上都是社区志愿者来引导,换成这些时尚的分类垃圾桶之后,我们发现许多孩子很有兴趣,带着大人来进行垃圾分类,有时候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大的。”

  在何家宅小区內,可以看到两组非常有特色的分类垃圾桶。“此次有两组作品非常有意思,分别叫‘最后一公里’和‘大地的眼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程雪松副教授介绍,“最后一公里”这组垃圾桶中,明亮的颜色、直观形象的垃圾桶、标有刻度的距离引导线,以趣味形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让出门扔垃圾这个简短的过程变成丰富的体验,让居民开始关注、重视垃圾分类,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新的扔垃圾行为,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环保意识,“我们用直观的艺术形式探讨垃圾难分类的原因,比如科学分类系统和常识认知之间的矛盾、居民家中垃圾桶终端的分类空白、垃圾分拣员的认识教育问题等,并提出建议,希望能缩短分类的科学标准和百姓的直观感受之间的距离。”

  “大地的眼睛”这组垃圾桶中,一组凸镜“守护”在垃圾桶身边。“垃圾分类的动力在哪里?其实来自于人的内心,这组艺术品让人对自我行为产生察觉,进而产生认知,萌生守护大地的责任感。”设计师张一戈说。

  随着越来越多老百姓了解垃圾分类,今天在许多小区,扔垃圾已经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何家宅小区居民张阿姨表示,这些有特色的分类垃圾桶,让生活在这里几十年的居民第一次发现,原来扔垃圾也可以成为一件这么有意思的事情,接下去要更努力学习怎样把垃圾分类好。

  “垃圾分类是典型的‘知易行难’,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垃圾分类,但是真正行动起来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说,“我们希望通过公共艺术活动引发更多人的关注,而在此次活动中居民的一些建议,比如从垃圾袋开始就进行艺术设计、在一个垃圾桶中就可以实现分类等,对于艺术家的启发也很大。我们期待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扔垃圾也成为一件非常时尚的事情。”

  首席记者 方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跨国企业与开放的上海共成长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2版:公告
   第A13版:公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6版:迎接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 赋予残疾人权利,确保包容与平等
   第A17版:迎接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 赋予残疾人权利,确保包容与平等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6版:新民旅游
   第A27版:新民旅·广告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医技/新民健康
垃圾桶很“艺术” 扔垃圾也时尚
冬至出行祭扫:预计213万人次
大学城:让专业群对接产业链
走过去,前面是片天
美国版上海新闻A05垃圾桶很“艺术” 扔垃圾也时尚 2018-12-04 2 2018年12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