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城市里,零星散落着的大学,有些虽闻名遐迩,却挤在老城区里,校舍面积有限,要实现高科技产学研对接,如同被捆住了手脚。
今由大学园区形成的“大学城”,不仅高校云集,更便于高新技术成果走出校门,实现科创的扩张和产业化,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首席记者 王蔚
2003年末,本报刊登报道《复旦园北上江湾 华师大西进闵行》。15年前,记者走进大学城的第一印象,就是扑面而来的人文和学术气息。当初作为新生事物来报道的大学城,如今已分布在全市各处,成为上海教育和科研重地。
目前,上海共有8座集聚现代化教育设施和高水平科创基地的大学城。杨浦大学园区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为核心;闵行大学园区以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为核心。最出名的要算松江大学城了,这里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7所各具特色的高校。当年采写这条新闻的本报记者赵红玲说,当初在大学城里建起的图文信息中心令人耳目一新,有别于传统的大学图书馆。“衡量一所大学的指标,不仅仅是看大楼有多少,更要看云集多少大师。在高校里,大师与图书馆又是息息相关的,因为那里是做学问的‘必经之地’。以前的图书馆是‘卡片’多,但再多的资料也抵不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容量’。矗立在大学城里的图文信息中心,可以将世界最前沿科技信息和各领域的发展历史尽收眼底。这才是大学。”她说。
主校区位于松江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被誉为镶嵌在佘山之侧的现代化校园。入驻大学城后,学校获得飞速发展空间,建起了“上海飞行仿真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邮轮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发基地。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党委书记柴晓冬动情地说,在大学园区的沃土里,工程大从对接国家战略、服务行业需求出发,提出了园区里的“学科群、专业群要对接产业链、技术链”。现在,从创新基地到学科平台,从大师工作室到联合实验室,从“走出校园促发展”到“构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一系列高水平学科建设正蓬勃兴起。
张江园区、奉贤园区、闵行园区、金桥园区、南汇园区,以及新建的临港园区……每一个大学园区都设立了一个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协调园区内的高校资源,并为园区科创搭建共享平台。赵红玲说,在园区里,政府、企业和大学联动,形成了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等教育运作新模式。
积极对接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成为上海各大学园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目标。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表示,复旦正先期布局建设“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依托“一计划两中心”,以国际人类表型组重大科学计划、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为核心建设内容,在生命、信息及其交叉领域,努力形成重大项目和人才聚集、重大科学问题和核心前沿技术创新研究的高地。今后,复旦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学科和科技优势,凝聚全球力量,解决综合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核心技术问题,积极推动张江科学城打造国家实验室,建设上海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参与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张复旦张江园区的蓝图已经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