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洁
从《向往的生活》到《亲爱的客栈》,“明星+民宿”式慢综艺,成为近年真人秀新风口,也带红了一批乡村景点。确实,久居都市,谁不向往田园的诗意生活?
荧屏之外,乡村民宿产业也持续升温,迎来政策扶持、消费升级、资本涌入等利好因素,在上海郊区,就不乏一房难求的“网红民宿”。然而,受制于土地、消防、工商登记、安全保障等长期瓶颈,虽有零星精品,却未成规模与体系,品质良莠不齐。
农民闲置房屋,是郊区农村“沉睡的资源”。目前,全市共有23家“持证”乡村民宿,与之相对应的,是上海郊区约两成农宅闲置空关、另有五成处于半闲置、超过三成农民愿将闲置房屋流转的现状。一边,是市民足不出“沪”享受慢生活的需求,一边,是农民变“废”为宝增加收益的愿望。
不久前,上海出台《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民宿产业走出“灰色地带”:明确经营用房范围,可以利用宅基地农民房屋、村集体用房、农房以及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强化保障机制,强调盘活农村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用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包括民宿的配套设施建设。
在郊区农村,“沉睡的资源”不在少数,土地、文化、劳动力等都是乡村振兴的潜能。数不清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散落在乡野田间;越来越多有知识、懂技术的“农二代”,正期望反哺家乡;农产品有待从“特产”走向“品牌”,优质也优价……
上周,在青浦练塘采访了一座“长”在农田里的美术馆,没有璀璨的灯光,没有摩登的装置,却吸引国内外艺术家来此创作。策划者对“田”的解读很是有趣:“方方正正,却也变幻无穷,加‘土’变成‘里’,是乡愁故里,加‘木’变成‘果’,是丰收成果,加‘心’就成了思,在田头思考,就有了美,有了艺术,有了美术馆。”
补充一句。当“田”顶天立地,就变成了“申”。“大都市,小农业”的上海,谱写田头新篇,盘活“沉睡资源”无疑是一记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