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从选修课程App到交电费App,再到洗衣服App,部分校园App顶着“智能”的头衔,出着各种傻瓜的错误;打着“快捷便利”的幌子,却处处给同学“添麻烦”;软件频繁“罢工”、广告丛生,让使用者苦不堪言……
“上个大学,手机多出一个页面的App”
12月2日,长沙理工大学公寓热水服务中心发布了一则通知,称热水系统将升级改造,升级后支持手机“无卡消费、充值、报修和信息发布”。系统需要更换宿舍内的热水表,这意味着原有的热水卡已经无法使用,需要下载一个App,“扫码”后才能洗澡。
此举一出,立即引发学生吐槽一片:“平常洗澡只要插卡就行,现在需要打开手机,连上蓝牙,再打开App,然后再扫码洗澡。”“浴室里本来就不是适宜带手机的地方,不明白为什么连洗澡都要扫码”“为了洗澡,我还特意给手机买了个防水袋”“万一洗着洗着手机没电关机了怎么办”……
“因为学生长期反映,使用的校园卡种类太多,而原有热水卡容易丢失、充值不方便,因此学校对水控终端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长沙理工大学回应称,学校已重启了宿舍热水用卡开启功能,学生只要办理激活卡手续,便可同时使用两种方式开启热水。
可事实上,如今让高校学生烦恼的不是“卡太多”,而是“App太多”“扫码太多”。
“我们学校前段时期弄了一个扫码付款的吹风机,吹一分钟一元钱。一个楼层就两个,扫码还要排队。”一位同学告诉记者。
“开门禁、打开水、交电费、洗衣服、选课、看课表、刷课、上课签到都有各自的App。学校各部门要求装的软件十来个,一个软件只能实现一个功能,各自为政。”一位大学生对此非常无奈。
“上个大学,手机多出了一个页面的App。16G内存的智能手机表示吃不消。”一位大一学生说。
课程绑定、强制使用让校园App“横行”
记者调查发现,校园App通过与学生成绩、评优挂钩而横行校园,霸王条款、信息泄露、广告丛生已成为学生用户“难言之痛”。
● 强制使用,与成绩、学分挂钩 “学校要求我们用一个体育App记录跑步次数,最终将其计入体育课成绩。”很多同学对此很不理解,“运动的方式有很多种,打篮球、踢足球都能增加运动量,为什么一定要强制学生使用App来计算跑步量才算运动了呢?”
一些学校还强制推广与校园功能、学生学习都无关的软件,想方设法使之与学生成绩、班级评优挂钩。“学校开大会要求学生使用某个软件,每个人都要注册、发言,并且要把截图发给班委进行登记,不然班级就不能评优。”一位学生对此很无奈。
● 利益裹挟,学生成了“唐僧肉” 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年轻人是手机软件产品的主要用户群体,而高校学生基数大,推广起来更为快速。因此很多App商家通过一些优惠奖品、赞助项目或者直接给回扣的方式,让学校帮忙推广、引导学生下载使用。”
不少学生反映,一些App的使用规则堪称“霸王条款”,没有选择权的学生则成了“唐僧肉”:“你需要先到校园网里充值,才能在App里给电费充值。”“热水费一次最少充200元,余额不退。”
● 广告丛生、信息泄露,App使用体验堪忧 “这些App不仅数量过多,而且质量良莠不齐。一些App每次点击进入时还会自动跳出网游、贷款等广告。”湖南一高校学生吴同学表示。
泛滥的校园App何时休?
“泛滥的App不仅没让校园变得‘智慧’,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让学生不堪其累。”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说,学校应当加强前期把关、审核,对于师生使用校园生活服务类App,必须保证其公益性、公共性、安全性。对于具有不同功能、使用体验的App,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选择权,以优质的服务品质吸引大学生主动自愿安装使用。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丁加勇指出,应当像过去的校园一卡通一样,对不同功能的校园生活服务类App进行合并和减少。“必须以使用者的体验为核心,以方便为目的。”
据新华社长沙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