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摘金”为何“失金”
卫蔚
  卫蔚

  这两天,一部电影在中国的表现引发国际热议,它不是奇幻迷离的美国漫改《海王》,而是在欧美取得不俗票房、讲述当代华人生活的《摘金奇缘》。

  如果上半年在欧美说起这部电影,大概会被“奇迹”等溢美之词淹没:只有3000万美元制作费的电影,在北美上映不到一周,票房就达3500万美元,是近4年来爱情喜剧最佳开映成绩,截至目前该片全球吸金2.4亿美元。同时,在欧美影评网站IMDb和烂番茄上,前者评分7.2,后者新鲜度90%+。

  发行方想当然地认为,这样一部讲述华人生活的成功电影,在“遍地黄金”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一定也能顺利捞金。没想到,《摘金奇缘》上月末在内地上映,首日票房只有280万元,3天后放映场次被腰斩,豆瓣评分从上映前的7跌到6.2。

  如此两极化的表现,让各大外媒奇怪不已:经常被批不够种族多样性的好莱坞开始新尝试,为何马屁拍到马腿上?

  笔者有机会观摩此片,发现这部号称近25年来首次由几乎全亚洲影人班底制作的电影,讲述的还是美国人眼中的华人,它的精神内核依然是美式的。电影开头,杨紫琼等饰演的华人富豪以“失礼行为”给了势利眼的英国人一个下马威,让人从一开始就质疑该片的立意:好莱坞在变相嘲讽华人素质?随着情节推进,浮夸无脑的亚洲富豪形象一个个出现,他们凭裙带关系步步高升,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每个人都像得了富贵病;相反,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的男女主角,则是受西方教育熏陶的年轻人,具有叛逆精神并勇于追求自我……这种西方文明与亚洲传统家庭观念冲突的主题,明显是带着偏见的西方视角中的东方呈现,也许让欧美人津津乐道,但中国观众完全不买账;而不劳而获、纸醉金迷的富豪生活这种脱离真实感的设定更是无法引起中国观众共鸣。

  显然,中国人不喜欢《摘金奇缘》这种挂着“文化多样性”羊头、卖“继续固化华人形象”狗肉的电影,因为它满足的只是西方人的猎奇心和优越感。随着亚洲电影市场这块蛋糕越做越大,想要从中分一杯羹的好莱坞电影人还需放下架子,更平等客观地看待东方文化。这或许是一个漫长而富争议性的过程,但是从现在开始,为时不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2018年终盘点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专题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
   第A12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国际艺术杂志
   第A18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19版:新民旅游
   第A20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1版:旅游资讯
   第A22版:旅游资讯
   第A23版:旅游资讯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人员密集场所全力排查整治隐患
查硬件设施 给心理关爱
2700名“西藏娃”: “上海也有我的家”
看老洋房“讲”百年故事
上海揭晓产学研 合作优秀项目奖
“摘金”为何“失金”
美国版上海新闻A06“摘金”为何“失金” 2018-12-25 2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