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源远流长。从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以及战国、秦汉之际的简牍文字等古文字,到隶楷阶段的今文字,汉字体系的发展演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汉字形体蕴含的独特美感在汉字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使汉字不仅作为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沿用至今,而且还发展成为举世无双的中国书法艺术,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甲骨文、金文是古文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以来形成的影响巨大的专门之学。如何发掘古文字的美学要素,推陈出新,创作出古文字书法作品,则是书法艺术家面临的新课题。在很多人看来,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古奥艰深,晦涩难懂,不仅一般书法爱好者不敢轻易临习,即使是学养深厚的书法家,对古文字也往往会望而生畏,以古文字形体创作成功的书法作品更是凤毛麟角。许多书法家的古文字书法作品,也只是停留在临摹水平上,少见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比如甲骨文的书法创作,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工作。1921年,著名古文字学家罗振玉集甲骨文中可以释读者为楹联,出版《集殷墟文字楹联》,1927年又与王季烈等合作出版了《殷墟文字楹帖汇编》,创作楹联四百幅。1960年,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与人合作,出版了《集契集》,收集了诗词、对联360余篇(幅),可谓甲骨文书法创作的洋洋大观。到2005年,雷声出版了用甲骨文书体创作的《论语》,甲骨学家王宇信为之做序,褒奖有加。这些都是用甲骨文进行书法创作的可贵尝试。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战国秦汉文字,是中国文字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一环。与甲骨文一样,书法爱好者临摹一些释文明确的青铜器铭文尚可一试,而直接用金文进行书法创作,书写唐诗宋词,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迄今为止我们所能释读的金文数量有限,而且属于时代较早的两周时代,唐诗宋词乃至后代诗词中的许多字,在金文资料中并不存在,创作时无所凭借。如果我们不能突破这个难题,金文作为古老的文化遗产就不能从晦涩难懂的领域里走出来,金文与诗词相结合的书法创作就很难完成,书法家为广大群众创作喜闻乐见的古文字艺术作品的期盼也就难以实现。
思豪的金文书法创作作品集《金文拾贝》,是对突破这个难题的一次十分可贵的探索,是金文书法艺术创作的一次颇为成功的实践。创作金文书法作品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其一,熟悉金文及其有关特点和构形规律;其二,具有书法家的艺术功底;其三,肯坐冷板凳,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一般说来,熟悉金文的人,未必懂得书法;懂得书法的人,未必熟悉金文;既懂书法又懂金文的人,未必肯下苦工夫。思豪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基本具备了这三个条件。他自1965年起拜著名书法家李天马先生为师,1982年,当他还是27岁的青年时就已经是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2001年他主编出版《李天马书法集》,用汇集天马先生书法精品的方式纪念先生,其精神可嘉。多年来,思豪默默耕耘,不务虚名,不为利禄所诱,不满足于在草书、行书、楷书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勇敢地向金文领域拓展,寒暑十六载,费尽心血,终结硕果。
对金文书法与古今诗词结合中的难题,思豪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在他写的《说明》中已经讲得十分清楚了,用这样的方法解决金文中没有的字,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探索。在每一张作品之后,作者说明了金文书法构字的依据,可以帮助欣赏者理解作品并开展进一步的探讨。这种以严谨的做学问的态度来进行书法创作的精神,很值得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