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五十年飞架长江通天堑 明天恢复通车从头越~~~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十年飞架长江通天堑 明天恢复通车从头越
南京长江大桥“新生”归来
方翔
■ 南京长江大桥整体亮灯展露新颜 夜幕下宛如发光巨龙图 视觉中国
1958年12月8日新民晚报头版报道
南京长江大桥维修完工,市民顶风冒雨上桥观赏,图为南京长江大桥雨中雄姿 图 视觉中国
  ● 60年前,新民晚报报道南京长江大桥将修建。

  ● 50年前,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

  ● 27个月前,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封闭整修。

  ● 明天,南京长江大桥将恢复通车。

  首席记者 方翔

  60年前,新民晚报报道了南京长江大桥将修建的消息。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明天,经过了27个月的全封闭维修改造,南京长江大桥将恢复通车。南京长江大桥开创了中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不只是交通意义上的桥梁,更被看作是自力更生的典范,也被称为“争气桥”,集中体现了国家记忆、民族记忆、时代记忆和集体记忆。

  “不解之缘” 铸“争气之桥”

  1958年12月8日新民晚报头版刊登了一张南京长江大桥的模型,并在文章中提到“南京长江大桥已经开始勘察工作。”在1958年12月18日新民晚报第6版刊登了一篇《一条龙变成两条龙 记京广、津沪铁路修建复线工程》的文章,其中就提到“在津沪线上,南京长江大桥的修建也列入规划里面了”,在文章中还配了一张手绘地图,其中特别注明了“新建长江大桥”的字样以及手绘图。

  据档案资料显示,长江南京段一直是道天堑。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千百年来长江天堑阻隔南北交通,而仅凭轮渡又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状况,党中央决定修建南京长江大桥。当时武汉长江大桥已经建成,有关部门组织了专门小组,着手对下游长江大桥的桥址进行勘查。建桥方案最初选址倾向于在安徽芜湖,但后来考虑到芜湖所选地址均不属于市区范围,而且芜湖当时只是一个22万人的中等城市,最终定在当时有113万人口的南京。

  正在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举行的“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建成50周年档案史料展”中,近千份建桥档案首次向社会开放,讲述大桥的前世今生。详实地反映了南京长江大桥立项规划、选址勘探、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科研攻关等全过程,记录了几代中国人围绕大桥形成的情感和记忆,讴歌了建设者赤诚的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其中一些内容还与上海有关。

  南京长江大桥桥墩要穿过泥沙层打到岩石里面2米,需要进行深潜水作业。66米的潜水深度,超过国际公认的空气潜水极限深度。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的技术人员经过周密测算,研制出“水面吸氧减压法”等潜水方案,有96人次深潜水达到69-71米。在此次史料展中,就有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龚锦涵关于深潜水的笔记。

  当时,南京市缺少大型设备,无法完成引桥打桩任务,于是请求上海基础工程公司支援。上海基础工程公司很快派出打桩队来到南京,克服了许多困难,按时完成打桩任务。双曲拱桥共有22孔,长达760多米,工人们仅用69天就顺利完工,创造了建桥史上又一个奇迹。

  “上海方案”

  解“世界难题”

  作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公铁两用特大桥梁,南京长江大桥常年超负荷运转,加上风雨侵蚀和材料老化,出现较多坑洼、裂缝令桥面“千疮百孔”。2016年10月28日晚间,服役近半个世纪的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全面封闭,进入“闭关疗伤”期。

  随着南京长江大桥原先的混凝土桥面全部替换为钢桥面板,此次为钢桥面大修量身定做的“新装”也悄然亮相,与旧桥面相比,新面板通过钢支座连接,可减少桥梁下方铁路运营对公路桥的影响,在保持桥面宽度与载重量不变情况下,明显提高通行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伴随而来的是,大跨径钢桥面的沥青铺装从技术方案到材料选择都将面临更为严苛的考验。

  今年9月,南京长江大桥正桥桥面迎来了最后一项重大主体工程——沥青铺装。大跨径钢桥面沥青铺装因钢桥面板柔度大,尤其在重载车辆荷载作用下局部易受变形,一直被视为世界级难题,不仅沥青配合比要达到路面要求,还要以柔克“钢”——桥动,沥青要跟着动。

  南京长江大桥的主桥钢桥面和引桥混凝土桥面铺装均采用上海隧道股份路桥集团旗下上海城建日沥公司提供的高耐久性特殊改性沥青及防水材料。钢桥面铺装方案方面更是经过反复“打磨”。据上海城建日沥特种沥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明介绍,大桥上所用到的每一车的沥青都是该公司根据“定制下单”,在全程保温环境下“新鲜直送”到施工现场,并在高温环境下完成施工。

  “此次在大桥上使用的高弹沥青就如同是‘敏感体质专用’,为此我们的研发人员进行了多次适配,每配比出一批,都要进行反复的测试,以确保材料的抗车辙性、抗剪切力、耐高温性、耐低温性、抗水损坏性等重要参数达到标准,通过断裂、重做、再断裂、再重做的过程,最终形成了眼下‘溶剂型橡胶沥青防水层+浇筑式铺装+高黏高弹沥青’方案,为大桥提供全方位立体式保护。”上海城建日沥公司副总经理蔡明说。

  “大桥精神”

  当“薪火相传”

  南京长江大桥是当时最时髦的符号。小到粮票、烟标、橡皮、糖纸,大到年画、月历、课本、练习簿,同样以大桥命名的还有大桥饭店、大桥电影院……南京长江大桥伴随着一代中国人的成长,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情感印迹。

  不久前,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了“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说,江苏省美术馆是中国第一座公立美术馆,有80多年历史,见证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丽时刻,也早在大桥建设初期,就开始持续关注并收藏相关经典美术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名家名作。此次展览的一个重头戏,就是艺术家们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出的大桥的美,再现当时人们在物质极其匮乏的艰难中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饱满热情,讴歌新中国第一代桥梁工人的精神向度,并记录下这一国家工程所蕴含的独特桥梁美学与生活美学。

  在展览中,汇聚了钱松喦、宋文治、魏紫熙、陈大羽、苏天赐、张华清、冯健亲、吕斯百、吴俊发、周炳晨等大家的作品,蔚为壮观。其中,冯健亲在读书时曾经和苏天赐、张华清、杨培钊等几位老师在南京长江大桥下住了3个月,认真搜集素材,最终他完成的油画《南京长江大桥》被送到北京参加建国2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被中国驻法大使馆收藏。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一时间,“大桥背景”风靡了全国各地的照相馆,很多照相馆里都挂上了南京长江大桥的背景画。因为时间、距离等原因,到不了大桥亲自驻足留影的人们,都争相在这个当时最流行的背景前合影留念,相当于当时的一个“时尚符号”了。

  “当年,有些人可能从没来过南京,照相簿里却有与南京长江大桥的珍贵合影。”徐惠泉表示,我们这个展览得到了各行各业热爱大桥的人们的鼎力相助,“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横跨各个年龄段,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人到成长于本世纪的‘00后’——这也足以证明,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一个属于全国人民的精神地标和一种历史美学的载体,依然在持续不断地释放着巨大的社会能量。”

  在徐惠泉看来,今天,长江上已建成的和在建中的跨江大桥超过60座,平均不到50公里就有一座特大桥,“如此数量和密度,在世界任何一条大江大河上,都是空前的。建造作为超级工程的世界级桥梁,不仅代表着中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最高水平,也是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重要展示。活跃在国际桥梁舞台上的中国制造,早已接近全球市场的一半左右——而南京长江大桥,正是这一切的起点。”

  据徐惠泉透露,巡展明年计划在长江沿线城市举行,“我们期待将大桥背后所彰显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联结传递给下一代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2018年终盘点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6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7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8版:家装专版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家装专版
   第A29版:新民法谭
   第A30版:新民法谭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新民健康
   第A33版:大虹桥专刊
   第A34版:大虹桥
   第A35版:大虹桥
   第A36版:大虹桥
南京长江大桥“新生”归来
美国版要闻A04南京长江大桥“新生”归来 2018-12-28 2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