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作为沪上首个由社区主办的公益服务项目创新大赛,去年的首届大赛共有44个社会机构提交了项目,但像“关心海洋”等“高大上”的项目全部落选,最终入围的8个项目基本围绕“助老、助残”等居民区实际情况展开。对此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层社区最希望社会机构提供接“地气”的社会化服务。
去年8月,彭浦新村街道举办了沪上首个由社区发起的公益服务项目创新大赛,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借用“外脑”,通过第三方社会化服务,为社区内居民提供更好帮助。消息发布后很短时间内便收到44个社会机构提交的项目。但仔细审查后,不少项目让主办方很难采纳。
据彭浦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沪上最老的工人新村之一,街道里有不少“老、弱、病、残”居民,但是政府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大赛之所以提出“创新”两字,是希望社会机构能在人员“组织方式”、“活动形式”上有更多的好点子,并不追求项目本身有多么“高大上”。
“去年大赛有机构提交了‘海洋环保’公益项目,组织社区居民到上海的海边观察海洋环境,提升环保理念。对此,我们也赞同,但是社区内最需要帮助的是老人和残疾人等,该项目的行程安全不确定。况且,就居民而言,与开门七件事有关的项目或许更受关注。”该负责人说,还有的项目看上去比较民生,但是脱离了社区的实际,需要投入资金太高。有机构提出在居民区建立一个服务网络,居民家里出现家电坏了等生活问题,通过网络就可以解决。“且不说该网络的关键要有优秀的后续服务,根据项目书,建立这样一个网络的成本,街道也无法承受。”上述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经过专家评委的评定和居民代表的投票,去年大赛入围并试行的8个项目中,广受好评的是“为老助洁项目”以及“睦邻彭浦·暖夕阳”,两个项目的着力点都是居民区的弱势群体:老人。特别是独居、空巢、孤寡老人。尽管活动的内容看上去很传统,如帮助老人家里打扫卫生、上门和老人交流,节日带去关爱,但是居民反映却出奇得好,也受到了所在居委的欢迎。而项目的创新,在于社会机构发动了社会上、企业中更多的志愿者加入爱心队伍。
据悉,为了避免去年的尴尬,今年的大赛彭浦新村街道预设了项目的内容,通过向社会机构招投标的方式,扩大项目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其中将首次尝试“众筹公益”在社区落地。胡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