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职前事/大学城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6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博并不那么容易
张永兴
  张永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六月,又到毕业季,一批批莘莘学子即将告别大学校园的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学生满怀憧憬走进教室。从古以来,“入学-毕业”的过程就以科举制为中心不断循环往复;2015年距离科举制在我国正式废除已经整整110年,“义务教育-初等/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这条漫漫求学之路,也被称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新科举之路”。不管愿意与否,你都曾经、正在或将要踏上这条路,并以此迈开人生的步伐。这条路的终点,就是代表最高学历的博士学位。

  2013年5月,人民网发布一项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在校博士生总数达到30万人,毕业人数近6万,连续第五年毫无悬念地稳居世界第一,并且看不到未来任何可能被赶超的迹象。其中,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赴海外留学拿到博士学位的人数。而在这些博士生中,医学博士和医学相关的理学博士所占比例已经超过60%。医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才队伍高学历的发展趋势,在这里我们不做详细解读,本期“小医生笔记”想带大家一起走进医学博士们幕后的酸甜苦辣,去看看读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读博是项体力活

  在任何一所大学校园里,医学生都是公认的“学霸”,而医学博士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对于任何一名医学博士而言,从小学算起,他/她花费在学业上的时间一般为20-23年,也就是说,他们人生的四分之一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读博期间的学习/工作强度可能要高于其他任何一个专业——如果有一名医学博士跟你说他/她从来没有熬过夜、没有通宵达旦学习过,那他/她基本毕不了业。

  “博士期间,有一次导师吃晚饭时提了一个问题,要我在第二天早上课题汇报时回答。由于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还不熟悉的知识,我赶快从图书馆借来了一本相关英文专著,看了一个通宵,在早晨7点多钟的时候,我才明白那个问题该如何解答,又花了一段时间整理思路,终于在导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项任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住院医师王湛超向我们讲述自己的博士生涯时,只用了一个字概括——“累”,“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导师说他读博时,为了设计一项实验通常每天只睡2-3个小时——因为那时还没有数据库方便检索文献。”

  对大多数医学博士而言,读博期间还要兼顾临床工作,这就在他们本来就很累的生活前面加了一个“更”字,而对于外科医师,可能就要换一个形容词了。“早晨查房,上午手术,下午收病人,晚上整理病历资料,你可能会问‘何时休息’,答案是凌晨,”王湛超坦言,读博确实是项体力活,“我们再忙也要抽出时间运动健身——没有好的体魄,再宏大的理想也只能是徒劳。”

  读博是项技术活

  在现行的教育和知识体系下,博士学位往往象征着最高学历,因此博士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的人,哪怕只是在某一个小的领域。然而,超越就要给出超越的理由——理论上的创新,或者技术上的革新,都必须在知识的深度上有所超越。

  现代社会知识爆炸,人们往往因为受到大量信息冲击而变得躁动不安,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做学问,博士们也不例外。“带了十几年博士,毕业了几十位博士,我一直有一个迷惑未解,就是这些学生大多不愿吃苦,都觉得导师没能给他们指引一条康庄大道。他们巴不得导师布置一个题目,再提供几个想法,自己再很快写几篇高等级的论文,然后顺利毕业。现实中也确有人这么做,而且毕业成绩还很华丽,但是等他们自己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才发现,他们只不过是拿着博士学位的‘门外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教授指出,博士学位不是一纸空文,攻读博士学位其实是培养自己科学素养的必经之路,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可走。

  “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卷帙浩繁的期刊、举步维艰的实验,都需要我们转变旧式思维认知模式,不断深化、提炼和加工曾经学过的知识,最终得到有意义的组合,解决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陆海明副研究员认为,博士更需要改变以往对于知识的固有认知层次,并改变知识的排列顺序,以期实现思维的飞跃,“只有具备了这项本领,才能算是真正跨进了科学的大门。”

  读博是项集体活

  刚刚加入一个研究团队时,你可能需要事事寻求他人帮助,因为其他人已经熟悉了很长时间,比你知道的多。而随着研究的进展,每个人的领域会逐渐缩小——毕竟,获得博士学位意味着你要成为某个特定领域的专家。这时,你和你的科研伙伴都不可能完全掌握某个领域的全部知识和技术,交流与合作就成为必然。

  “加入实验室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气氛似乎有些冷清。我们都全神贯注于各自实验,完全忘记了周围其他人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项目要完成,有时我感觉好像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陆海明说,尽管有这种感觉,可自己其实并不孤独,“你的导师、教授、博士后和研究生都会激发你的想象、给出他们的建议;除此之外,人们还会通过合作来汲取彼此的长处;别人也许还能够通过其他办法来优化你的实验——但是你必须主动,别指望别人知道你需要帮助或指导。”

  除了跟身边的人交流之外,还可以时常翻阅专业领域内的杂志来获取想法和灵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尽可能地使自己的研究与时代保持同步。“你会犯愚蠢的错误,那不过是学习的一部分,这没错,”陆海明补充道,“但是没必要用不断的犯错来积累自己的进步,事实上,别人在相似领域里做的一些事可以为你提供很好的借鉴,让你少走弯路。读博本来就不容易,借力用力可以给自己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记者手记

  其实,读博还是项兴趣活。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PhD(Physical Doctor, 理学博士)之歌》,唱出了不少医学博士们的心声。其中有一句歌词“PhD并不是一个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是一个生活方式,你要有24/7都在工作状态的准备”。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兴趣支撑,没有对这一领域深深地热爱,没有把读博当成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你恐怕很难坚持到最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前院长John Martin教授曾用三个词概括了博士毕业的必要条件——I LOVE IT。各位医学生们,读博,你们准备好了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看天下/大学城
   第03版:大学城/第四维
   第04版:达人秀/大学城
   第05版:大学城/达人秀
   第06版:百宝箱/大学城
   第07版:大学城/域外风
   第08版:易精彩/大学城
   第09版:大学城/创业说
   第10版:职前事/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爱玩乐
   第12版:天下游/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美食家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新民汇
   第16版:多棱镜/大学城
读博并不那么容易
做一艘有目的地的帆船
大学生版职前事/大学城10读博并不那么容易 2015-06-10 2 2015年06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