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是江苏泰州一座有着700年历史的名楼。古客云:“不见秦鞭驱百去,空闻汉弩射波来”,望海楼吸引着不计其数的游客。2014年底,这座30多米高的古建筑迎来了几位神秘来客——DEX工业无人机定制团队的Allegro系列无人机。
Allegro将为景区提供新的观景模式——游客可以利用头戴3D显示仪体验高空俯瞰湿地,无人机的视角可以俯瞰整个景区,这种观景方式比静态照片和手持摄像机更有冲击力。DEX团队则为游客和工作人员提供特殊定制的协作型操作装置,让没有无人机操作经验的游客可以轻松观景,并保证游客和工作人员的操作安全。
这是大学生创业团队DEX工业无人机定制的第一项商业成功案例。对这6个平均年龄21岁的大学生来说,这个整体售价六万的项目意味着他们所热爱的DEX-FC飞控系统、智能追踪系统、编队飞行系统和无人机不仅是航拍玩具,而是可以在民用领域发挥更多作用的机器人工具。当然,这也产生了另外一个效应:他们找到了更广阔的无人机应用场景。
这个团队技术研发人员由金融工程、飞行器设计、计算机等专业的6名大学生组成,他们来自上海金融学院、复旦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精通无人机软硬件研发、营销等各个环节,拥有多个国家级和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立项、沪上科技发明奖项,另外,还在申请几项国家专利。
但他们并非狂热的极客。2012年接触校园无人机项目之后,他们在各类科技比赛中慢慢孵化成无人机个性化定制成套解决方案成套的团队,在无人机硬件研发设计、装配制造、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与落实中表现不俗:他们自主研发了DEX系列和Allegro系列多旋翼无人机、DEX-FC系列无人机飞行控制器、DEX-RTC人工智能跟踪导航系统以及DEX-IoD人工智能联网无人机编队系统等技术,其中热备型多功能飞行控制系统、智能跟踪导航系统等多项技术尚属国内领先水平。正是凭借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DEX得以不断进行产品升级、开发新功能、拓宽使用领域,也得以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这点也是大多“拼装型”企业难以望其项背的。
据团队负责人陈子杰介绍,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的视觉跟踪系统,能够自动引导无人机对任意目标进行实时跟踪;此外,团队的无人机搭载有DexBee无人机编队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的机联网系统进行通讯,能够使多架DEX无人机进行编队飞行,满足特殊用户的需求,在智慧城市、工业安防等用途上有着极大的价值。“我们的产品涵盖了最小的便携式无人机到最大的巨型无人机,并具有通用化改装的能力,在不对结构改装的情况下,能够搭载各类用户需要的功能模块”,陈子杰说:“我们想为每位客户提供最大程度的个性化无人机解决方案定制,安装、培训、维修、保养服务一应俱全,满足其在无人机领域的一切想法与需求。”
在景区以及多项比赛中出场的Allegro系列机型就是为适应各类解决方案进行的全定制机型。此外,2015年9月举办的全国研究生飞行器创新大赛上,复旦大学团队轰动一时的脑电波控制无人机项目,载机部分就是DEX团队提供的Allegro-6α方案的修改版。
随着国内无人机资本市场大热,零度、亿航、极飞等无人机公司先后完成千万级美元融资,小米,阿里巴巴等巨头也开始布局无人机生态链。DEX目前不涉足C端消费市场,短期内不需和这些大公司短兵相接。而随着DEX开始向农林业植保、电力巡检领域扩展,这个团队也遇到越来越多客户提出的定制化需求。就在不久前,DEX与多家公司在影视、农业、电力等应用领域达成了合作意向,在合作开始之前,DEX需要一段不短的产品定制研发期,这也成为DEX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DEX正在寻找新的成员以及合作方加入。
事实上,陈子杰在不断寻找合适的投资人的同时,也试图通过申请专利保护、技术保密并加快技术更新维持DEX的竞争优势。
能否再造一个大疆?这想必也是陈子杰和他的团队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