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5日22时30分,编剧史航结束了一次名为“黑镜”的网瘾脱离实验。从2016年3月29日22时30分起,重度网瘾患者史航作为第一个实验参与者,在一周内屏蔽包括手机在内的一切电子屏幕,脱离互联网。
像“真人秀”
实验的展示方腾讯视频和策划方《时尚先生》宣称,“黑镜”实验的目的在于“探寻在现代症候控制之下,人们能否自愿‘脱瘾’成功,以及脱离黑镜(指智能电子产品的屏幕)控制的生活究竟如何”。不过,从实验的呈现方式和最终效果来看,名为“戒除网瘾”的测试实验,远没有达到宣传所预期的效果。
在为期整整7天的“黑镜”实验中,编剧史航远离网络,只配备了一款老式手机。从实验方式上看,它更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编排、表演的“真人秀”,而非一场旨在“戒除网瘾”的先锋实验。
“脱离网瘾”实验在腾讯视频的平台上网络直播,众多网友通过电脑、手机或平板等电子屏幕围观了一场名人参与的戒除网瘾的“黑镜”实验。这场行为本身就充满了自相矛盾。《新京报·书评周刊》评论其充满讽刺意味:“我们反抗网络成瘾的方式,竟然是用一场网络直播。”
“黑镜”背后
“黑镜”一词源于英剧《黑镜》,编剧称它“指的是我们身边无所不在、大大小小的屏幕——电视、电脑、手机,在待机状态下呈现一种冷冰冰、黑森森的样子,就像一块块黑色的镜子,让人有一种隐隐的担心”。
躲在屏幕背后观看史航的观众、身处实验当中的史航、实验的展示方和策划方都不得不承认,当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传媒技术正在深刻地介入、切割、重构现实。互联网技术方兴未艾,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每天都在翻新,旨在吸引电子屏幕背后一双双凝视的眼睛。而“黑镜”实验,正是以如此诡谲的时代症候为背景。
在为期七天的网络直播中,史航的每一天都被精心包装和设计,不是普通人平淡的一天。他每天早晨要向观众宣布当日目标,并努力实现,记录感受,在每晚10点的“树洞时间”公开发言,与网友互动,回答提问,接受评论。
“拟态环境”
笔者觉得,主办方正是借用了一种看似离奇的实验方式,演绎了一次互联网与商业结合的案例。
这次“戒除网瘾”实验,本质上是失败的。它的参与和组织方式,都令人想起著名影片《楚门的世界》。传媒技术构建的现实,冲击了人的生存图景。传媒技术构建了李普曼所称的“拟态环境”,虚拟和真实的界定正在逐步模糊。
互联网正在逐渐被商业化。苹果公司的产品遍布全球,曾作为军用的电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各大公司都很重视消费者的“注意力”,在“注意力经济”的竞争中,如何更多占有消费者的休闲时间,成为一门考究的学问。
这次“戒除网瘾”实验,商业意味浓重。其实,哪怕一个人在公众面前表演一年的无智能设备生存,也不会改写任何历史。对大多数观者而言,“黑镜”实验只不过是又一次别开生面的真人秀节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