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两性私语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7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志愿选择没有孩子的人
  对一些人来说易如反掌的事,对另一些人可能难若登天。荷兰作家茱蒂斯·耶特林德的愿望十分简单:和丈夫生个孩子,但这个愿望就是实现不了。

  先是流产(而且是双胞胎),随后发现她右侧的输卵管有点问题,然后是一次宫外孕,再接下来是四次失败的人工授精。五年时间里,关于生孩子的所有努力都宣告失败,她最终成为一个。

  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感受被不断放大,丈夫、母亲、婆婆、最亲密的女友,都被她反复打量,生不了孩子像是她生命中的一个巨大的烤炉,周围的一切都被放在上面接受烘烤。遭遇流产那天,她痛苦地躺在家里,她的丈夫保罗说出去买东西,却许久没回来。原来,他是在超市遇到一位朋友,然后结伴去了酒吧。她锋利地分析丈夫:“对我来说,保罗从家里逃逸的倾向,从他小时候父亲怎么处理母亲辞世的方式就可见一斑。”她也认为他们的婚姻遇到了大麻烦,有时,她把任何一个有可能为她丈夫生孩子的女人都当成潜在的敌人。有时,她又打算开明一点,为丈夫寻找一个“现代版的小妾”,帮他们生个孩子。连她自己,其实都在接受炙烤。

  刺痛还不限于家庭内部,任何与怀孕生产有关的人和事,都会刺激她。同事提起“孩子”、“怀孕”时的声音格外刺耳,丈夫的前情人生了孩子使她辗转反侧,而她认识15年的女友的顺利怀孕,则使她开始疏远她,女出版经纪人向她推荐一本名为《母性神话》的书,遭到了她果断的回绝。即便反过来也不行,她的家人在她面前回避生育话题时小心翼翼的样子,以及女友怀孕后对她的隐瞒,都使她怒火满腔。

  这一切的根源,是她年轻时候的放浪生活:“我的输卵管堵塞是因为早期受到感染,而这可能与我当时频繁更换性伴侣有关。”

  现代社会的骗局之一,就是给人们提供自由的种种幻象。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性的自由没有边界,女性也已经从禁锢中走出,并可以抽烟酗酒和使用各种尖端美容产品。为了掩盖这些信息背后那种父权社会的利己主义倾向,那种对两性心理和身体差异的佯装无视,又推出科技的进步作为后盾,本该属于私密领域的无痛人流的广告,在电视上、在户外,甚至公交车的椅套上都随处可见,并用轻松的语调、护士的笑容、病房的阳光鲜花等等信息,竭力给人这样的印象:这一切是轻松的、轻易的、没有痛苦的、毫无后果的,并且给人这样的暗示:任何麻烦都有科技帮助善后,人们可以大胆行事。

  松绑了,自由了。但,这种自由显然是没有经过时间考量的,“非志愿选择没有孩子的人”的增加,显然是透支孕资源的后果。而妇科肿瘤和女性白血病患者的增加,和过度使用化妆品及烫染发恐怕也大有关联,这种后果,只能由女性独自承担,但我们的社会不会承认这点,似乎稍微谨慎一点,就有保守主义的嫌疑,就是因噎废食。

  在这种情形下,依靠个人的鉴别力显然已经不行了,只有呼吁女性用自爱和自制来抵御了。在整个社会空气都蛊惑着你去大胆行事的时候,宁可保守一点、相信人的快乐都有定数。现在的透支只会为将来的痛楚埋下伏笔,现在获取的欢爱,预支的或许是将来做母亲的幸福。当这种信心变弱的时候,不妨去读读那本《我想要个孩子》,去体味一下作者的痛苦。韩松落

  非志愿选择

  没有孩子的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情理·产业
   第05版:大手小手
   第06版:妈咪宝贝
   第07版:缘份对接
   第08版:计生协专版
   第10版:浦江专版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汽车天地
   第16版:名人生活
影视剧性误区 骗你没商量
恢复“原配”有难度
紧急避孕一年不应超过三次
非志愿选择没有孩子的人
家庭周刊两性私语14非志愿选择没有孩子的人 2014-07-16 2 2014年07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