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特别关注
     
本版列表新闻
一起另辟蹊径的家庭教育个案~~~
     
2014年07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起另辟蹊径的家庭教育个案
下乡养儿 治愈心灵
马欣然
天天和父亲2009年一起在乡间放羊时的合影
《下乡养儿》作者冯丽丽
  焦点关注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做任何与学业有关的事,不做带有训练目的的游戏,8岁时,女孩天天每天的“功课”就是为全家做一顿午餐、洗衣服,种菜,还有饲养她的两条狗、一头羊、十几只鸡、一群鸭和一只兔子。不上学,去乡下生活,一般人都不会为孩子做出这样的决定,但对于一个“心理问题”极其严重的孩子,和她有些许社交障碍的父母来说,这段经历成了这个家庭的心灵救赎。母亲冯丽丽最近出书《下乡养儿》,记录孩子辍学后他们全家搬到乡下的最初三个月。

  ■记者 马欣然

  关注1:这不是一个励志范本

  许多书评人认为,《下乡养儿》很难归类,是一本典型的亲子书,但决不是我们惯常看见的那种。童书出版人三川玲为书作序中写道: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个案都以成功践行者的面目出现。书里的孩子都是成功的,都上了哈佛耶鲁或北大清华;家长在书里也是成功的,拥有强大的内心、生活的智慧。然而,《下乡育儿》里的角色却是软弱无力的。

  作者冯丽丽很坦率地告诉记者:“过去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偏差,所以才造成问题孩子。孩子父亲极端的关心和照顾,成了过分的保护,而我也时常在孩子面前流泪,表现出育儿过程中自己的焦虑和痛苦。”因此她的女儿天天在幼年时敏感而脆弱,不能适应幼儿园,一连换了5家,到了上小学的时候,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去学习,每天都在哭。“想了各种办法,跟老师也沟通了好几次,没有用,天天到了校门口就脸色苍白,身体僵硬,站在门口,不管怎么劝怎么推,也无法走进那个普普通通的大门。好几次我们只好又拉着她走回家。最后一次,当她还是不敢进学校时,我和戎决定放弃。当我们拉着天天的手往家里走,她大哭,我也眼泪哗哗流。”

  冯丽丽在书中这样描述女儿的心理问题:“怕这个,怕那个,上学怕老师,怕批评,在家怕噩梦,怕生病,甚至怕死,好像她没有一点力量,任何一个微小的挫折都能把她压垮。”天天在家辍学了整整一年半,这是一段毫无正常规律的日子,那时她已经发展到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父母辞去了正式工作,做些校对类的散工零活,一家人只有在深夜玩倦了才躺下,以至于很久没有见过太阳。

  为什么同意女儿才上学就退学?为什么选择去乡下?冯丽丽说,这对他们家而言,并不是惊世骇俗的决定。冯丽丽和丈夫是70后,他们在北京打拼,没有老人帮忙带孩子,“初为人父人母,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也有自己的问题,有软弱无力的一面,也有独到的一面,那就是我们从没想过要她出人头地,只是希望她快乐成长。”因此,2009年,在极度的困境中,一位住在京郊的育儿专家乔老师提议他们把孩子带来乡下,他们就抱着尝试的心态,举家下乡,“当时摆在面前的方法我们都会去试,我们有欠缺,但我们爱孩子。”

  关注2:乡间生活放慢脚步

  冯丽丽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下乡养儿》是她的第一本书,她说自己写得很用心,反复斟酌天天的每一则故事,也写得很克制。“最初,这就是我的一本育儿日记,里面充满了我当时的心情,痛苦、恐惧、焦虑,我急切地盼望天天能恢复正常,一旦正常,赶快搬回城市上学。”但最终,书中没有太多直白的情感描写,而是以摄像机般记录着他们生活的点滴。

  “我们家住在村西头,旁边就是田野,我们就沿着路往西走。走不远,路南边树林里有一个简易的矮房子和一个小院子,门口都是羊粪,听见里面‘咩咩’的一片叫声,看来这是一个养羊的人家……我们继续沿着路往南走,两边变成了矮树林,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果树。然后就是一片高高的杨树林。我们走上马路,天天说:‘看,那边是河。这不就是我们来的时候走的那条马路吗?’我也想起来,我们来的时候就走的这条路,不过我们是从东边另一个路口拐进村的。过了马路,走过河滩地,到了河边。河边长满草,河里还有一群野鸭子,河对面还是树林。我们在草丛里坐了一会儿,晒着太阳,看着蓝天。”

  冯丽丽这样描述她的乡居时光:窗户的灯光照着院子。鸡鸭狗兔羊都安安静静。天天坐在我腿上,我抱着她。村子里有说话的声音,狗叫声,电视响声,蟋蟀叫声,还有烧火的烟味,做饭的香味,泥土的湿味。过两天我们就可以去西瓜地买西瓜。头伏萝卜二伏菜,我们可以种白菜和萝卜。中秋节我们可以看到清清楚楚的月亮。冬天烧土暖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在炉子里烤我们自己种的红薯。

  “翻过的地褐色的土松松软软,天天说:‘我想上去走走。’……天天脱了鞋走过去,一脚一个深深的坑,脚上沾满了褐色的土。”

  关注3:一次治愈心灵之旅

  亲近田园,冯丽丽马上就发现了女儿的变化,来到乡下的第一天,天天就能够在晚上正常睡觉了,第二个月开始,就能照顾所有的动物和做午饭,第三个月就和村里的孩子玩在了一起。妈妈觉得,正因为乡下和城市的区别,夜间没有那么多灯光、嘈杂,孩子在万籁俱寂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睡着了。“我们到了乡下,有了邻居,有了伙伴,有了田野,有了小狗、小羊、小鸡、小鸭……早上太阳升,晚上星星出,下雨湿身,下雪冻人。我们跟人、跟大自然、跟动物,都有亲密的交流。不只天天,我们大人也感觉放松多了。”她说。

  他们在搬到乡下的第一个村子住了8个月,在树林里放羊太无聊了,天天就开始观察野花,他们就买了关于野花的书,天天又把作者的其它几本书都看完了,开始想学写字、算术,一家人就找了另一个离私塾近的村子住,住在乡下前后4年左右时间。天天在读五年级时回到城里,很快跟上学习进度,还考到全校第一,被推选为班长,今年开学后,她就要升入中学了。小姑娘全然没有过去胆怯敏感的一面,她现在会问妈妈:“以前为什么不让我上学?上学多有意思。”妈妈就说:“因为你总是哭,再怎么强制都没用。”女儿这时回答:“哭就哭呗,有什么大不了。”

  妈妈想出书,写育儿亲身经历,天天一开始是干涉的,说必须通过她的审核才可以,但后来就没再过问,“大概她看我真的很认真很辛苦地写了两年。”冯丽丽说,《下乡养儿》出版后,女儿也没特意看过,说里面写的肯定都是她的坏话,只要不向她的老师朋友推荐就行。但冯丽丽还是拿出其中一段夸奖成分居多的给天天看,天天看了就哭了。那一段讲的是天天第一次做饭,她要自己掰断细柴,在灶膛里生火,此后每天中饭都由她独自包办,从买菜直到洗碗收拾完厨房。“天天大概觉得那时自己太苦了。还要洗衣服,冬天的衣服又厚又重,都要手洗。那时她才8岁。”冯丽丽说,每天必须严格承担家务是乔老师的训练内容,就连天天生病了,被烫伤了,也不允许大人代替。

  冯丽丽认为在乡下的日子,对于天天、自己和丈夫来说,都是一场心灵的治愈过程,除了亲近自然照顾动物,当然还有乔老师的帮助,她鼓励父母“放手”,在父亲看到天天和邻居孩子发生冲突后想搬家时,坚决阻止。冯丽丽终于看到女儿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天天看到邻居男孩成绩不好没有生日蛋糕,就央求父母给男孩买一块。抢走天天黑狗的男孩在离别时说,如果天天不走了,就把狗还给她。

  “我们在乡下时光里看到了自己的问题,调整自己很痛苦,但当孩子变得快乐时,我们也轻松了。”

  《下乡养儿》里没有推销观点,不像多数育儿书籍往往举一个例子、写一个结论,冯丽丽觉得,育儿的事,本没有标准公式和正确答案,在自己和女儿的故事里,或许有的家长可以读到自己的影子,引起一些思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产业经济
   第05版:家庭计划
   第06版:家居生活
   第07版:缘份对接
   第08版:太太厨房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家庭收藏
   第16版:名人生活
下乡养儿 治愈心灵
家庭周刊特别关注02下乡养儿 治愈心灵 2014-07-23 2 2014年07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