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十楼,大露台在书房东侧的门外,约一百来个平方。对于酷爱课植的我,不啻于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不过如何装点她,着实让我劳神不少,好在为我指点迷津是中国盆景大师李金林先生。
李先生上个世纪曾是我的同事,当时是上海盆景协会的会长,海派微型盆景的创始人。在我的盛邀下,从东区的曲阳驱车不辞劳苦地赶到我家,饶有兴致地考察露台。他老人家盛赞我购房,不忘“绿”的理念,他从海派盆景制作的理念出发,提出不要刻意雕琢,要师法自然,让大露台多一些林立高楼中所没有的田园野趣。现在,每当清晨伫立在竹树蓊蓊郁郁的露台上,呼吸着藴含其间飘散的阵阵清香时,我情不自禁地缅怀起已仙逝的李大师。
偌大的露台没请园林施工队的造景,我可以自豪地说是“纯手工”营造的产物。当初,我像燕子垒窝似的,移来一袋袋泥土,依墙而建一条长长的花坛。花坛里栽上枝条飘逸的木香、迎春,还有那枝条虬劲的龙爪槐,四季常青的夹竹桃。春季一到花坛的藤本枝条拼命地向墙外舒展,土黄色的围墙呈现绿色的宽带,而且其间还点缀着木香和迎春的黄白小花,充满了野趣,颇似农家院落围墙的一角。靠西的山墙下,还砌了一方长二米宽一米的小鱼池,其间,放养了十多尾红鲤,鱼儿戏嬉,“佁然不动……往来翕忽”,循环的流水声叮咚作响,趣味盎然。池的上方,由好友书法家郑方进先生手书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八个大字,粉墙映衬绿字,格外淡雅。露台不能缺少的是竹子,东坡先生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花坛的一角植上一丛慈孝竹,和几竿颀长的翠竹,再配上几盆高大的细叶棕竹,晚间,微风吹拂,婆娑的竹影摇曳着,让人生发“宁静而致远”的情怀。大露台的紫藤架也是不可或缺的,其高高耸立着,造成空间上的美感.特别是四月份,布满了架上的一串串的紫藤花,散发阵阵清香,沁人心脾。夏日,那繁茂葱绿的叶子,给人遮阴,让露台带来了些许凉意。墙角边的一些爬山虎,攀援着墙壁,春绿一堵墙,秋变一片红,冬季叶飘零,四时之变尽在不言中。为了添增露台的人文气,还恰到好处地置放几座中西雕塑……
露台的田园风味的框架初已建构成,然而,缺少些许灵动的感觉,那昆虫类则是首选的尤物,它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伙伴,否则古代那些隐迹于田园山林的高洁之士,闲暇之余,又与谁人对话呢?我忽发奇想,在野趣盎然的露台上,何不在池中鱼的基础上,在夏秋之际,捉些蟋蟀、知了,买些蝈蝈放生,让露台声情并茂,建构成水泥森林里的“空中花园”。虽然尝试未果,但我将继续努力,让花园里夏秋之际,蟋蟀弹琴,蝈蝈、知了振翅鼓噪,飞鸟啁啾,其乐亦无穷也。届时盛邀朋友来品茗小聚,不亦乐乎?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