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同地区孩子身高的第3百分位以下(比平均身高低7~10厘米以上),就属于矮小症。根据中国流行病学调查和人口推算,矮小症的发病率为3%左右,其中5%的矮小症是缺乏生长激素导致的,可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来长个儿,中医治疗并非首选。
很多家长在是否给孩子打生长激素这一问题上存在很大顾虑,因为曾有文献指出,生长激素可能有促细胞生长和影响糖代谢的风险。但是,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或有副作用的风险,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生长激素的应用还是比较安全的。当然,医生在用药前会详细评估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家族病史,如果孩子不适合打生长激素,就不会建议使用。
误区2.吃得越多越好,越容易长高
儿童期饮食只要注意平衡,不挑食厌食,饮食有规律,营养其实并不缺。相反地,为了长高,拼命让孩子吃这吃那,造成营养过剩,引起肥胖性早熟,孩子反而不容易长高。
肥胖时,过多的脂肪细胞导致雌激素水平增加,女孩子就会提前发育,男孩子则变得比较女性化。孩子性早熟的危害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生长潜能受损,导致成年身高不高。孩子可能前期比其他孩子高大,但后程乏力,骨骺提早闭合,身高增长的年限比其他小朋友反而短,生长发育停止后比一般孩子会矮一个头。研究结果显示,性发育早1年,身高损失约在5厘米左右。性发育越早,骨骺闭合越早,对成年后最终身高的影响越大。
误区3.频繁带孩子看长高门诊
如果爸妈身高偏矮,那孩子身高偏矮便也是正常的。如果家长总是把长高这件事挂在嘴上,没病也经常带着孩子上医院,那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以为自己有问题。心理负担过大,影响孩子生长激素分泌,孩子也会长不高。
什么时候该带孩子去看内分泌科的长高门诊?如果孩子从小学开始,一直坐在第一排,或者身高变化不大,该长的时候没有长起来,就需要带孩子就诊了。临床上,衡量2~12岁孩子的正常身高,用的较多的公式是:身高(厘米)=年龄×7+77。
总体而言,身高不是很高的家长,更重视孩子的身高问题。和这类家长相反的是,门诊中还有一类家长,对孩子的身高问题盲目乐观,认为爸妈身高都很高,孩子以后肯定没问题,一定会蹿起来。结果,等到青春期过了,孩子的身高还没蹿上来,这时才想到医院,却已经错过了长高的最好时机。
那么,怎样预测孩子将来能长多高?根据父母双方身高,预测孩子长大后身高的公式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有:CMH法:男孩身高(厘米)=(父身高+母身高+13)/2±5,女孩身高(厘米)=(父身高+母身高-13)/2±5。FPH法:男孩身高(厘米)=45.99+0.78×(父身高+母身高)/2±5.29,女孩身高(厘米)=37.85+0.75×(父身高+母身高)/2±5.29。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