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大手小手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1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寒门子弟首获哈佛殊荣
  一名在湖南农村长大、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的中国小伙儿,5月26日,将要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这相当于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从全校数万名毕业生中各选出一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毕业生发言。

  哈佛校方确认该校生物系博士毕业生何江是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当天,与他同台演讲的特邀嘉宾将是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这不是他第一次获得一所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何江曾经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并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何江透露,他将在演讲中介绍中医在中国农村发挥的作用,进而推及到自己在哈佛大学所专注的生物光学、物理专业研究。

  “现在乡村逐渐流行读书无用论,认为寒门很难再出贵子。这样的观点让我觉得挺无奈的。”何江认为,“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能够把一个人从一个世界带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

  1988年,何江呱呱坠地。与村里其他农户明显不同的是,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但何江的父母却有个坚定的信念——不能为了打工挣钱,而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几年过去了,外出打工挣钱的人家又是砌砖瓦房子,又是给孩子带礼物,但是何江的家仍是一个土坯房子。何江印象最深的,是睡前故事。无论白天农活儿干得多累、多苦,何江的父亲都会在睡前给儿子讲故事。

  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主题——好好学习。“我爸高中都没毕业,也不知道哪里找来那么多的中国传统故事,每天讲都讲不完。”父亲想告诉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有好的出路。

  除了给儿子讲睡前故事,何江的父亲还严格要求两个孩子的学习。放学后,何家的两个儿子通常是被关在屋里“自习”,作业做完了,继续自习;而这个时候,大多数农村男孩都在田间地头玩耍。

  支撑何家两个男孩保持学习兴趣的,是那个“文化水平不如爸爸”的母亲。在何江眼中,母亲是个温和派。父亲批评孩子学习不好时,母亲总会在一阵狂风暴雨后笑呵呵地跑过来,送上“和风细雨”。

  因为不识字,母亲总是要求两个儿子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自己听,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她还会跟两个儿子讨论。母亲的循循善诱与何江如今正在接触的美国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王烨捷 周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案例·产业
   第05版:家庭计划
   第06版:家居生活
   第07版:缘分对接
   第08版:太太厨房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家庭收藏
   第16版:名人生活
中国寒门子弟首获哈佛殊荣
朱军:父亲信任助我成长
育儿速读
帮助走失老人回家
以梦来实现愿望
家庭周刊大手小手09中国寒门子弟首获哈佛殊荣 2016-05-18 2 2016年05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