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4岁的陈海滨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来到同济医院心内科,以“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看病,踏踏实实做实问”为誓言,开始了他的从医生涯。
陈海滨的职业生涯在2011年展开了另一幅绚烂的画卷。那一年6月,陈海滨当选为同济医院团委书记,这是他管理工作的起点。
陈海滨带领院团委成员努力打造“主题教育实践平台,青年成长加油平台,公益项目孵化平台,青年服务风尚平台”。他瞄准年轻人积极上进、迫切寻求上升空间的需求,为青年打造集培训、交流、资助的全程培养路径,通过连续3年举办“学思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医院讲学,让青年人有平台、有方向、有途径实现自己的价值。
陈海滨坚持以项目化运作带动志愿者服务工作,打造志愿者+社工的运作模式,推进普陀区癌症俱乐部、阳光爱心小屋、脊柱外科患者回归社会康复计划、患友俱乐部等项目,其中脊柱外科“爱心相柱,一路相髓”社区回归计划,为脊髓损伤患者重拾生活自信、回归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陈海滨作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工系硕士生导师,指导社工共同编写“小豆丁牵手成长手册——住院白血病患儿社会工作服务手册”,荣获行知杯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一等奖。
2
2015年,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团委副书记、同济医院团委书记的陈海滨担任起同济医院宣传处处长一职。他深刻认识到现代医院文化作为“软实力”,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的生存基础和精神支柱。院党政班子决定深入挖掘同济医源文化,在上海这片土地上重塑同济医科品牌,陈海滨和他的团队肩负起了追溯同济医源精神与文化的重要职责使命。
1900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凤阳路开办了有20张床位的同济医院。解放初,同济医院分批迁往武汉,更名为“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始建于1991年的甘泉医院承载着同济百年医学品牌,在2000年汇入了同济大学,更名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陈海滨带领团队,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围绕同济大学110周年诞辰,优化凝练医院院训、院风,梳理挖掘同济医院历史,对医院部分院区进行文化氛围营造,让无形文化通过有形载体传播扩散,同时组织医院中心组成员寻根问祖,重走同济医科当年在战火纷飞年代的辗转迁徙路,并组织百年同济医源文化沙龙,邀请同济前辈讲述当年同济大师如何不畏艰难,保全同济医科的火种,又如何创造了同济医科的辉煌,让每一位同济人从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中体会到自己的神圣使命和时代责任。
同济人在“同舟济世”母文化的统领下,形成了具有统一价值观的同济大家庭。延续了19年的“同济医院家庭日”已经成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医院文化品牌,陈海滨带领他的团队巩固、延伸和创新“家”文化的内涵,举办“天使家庭”评选工作,让重视家风的氛围在医院蔚然成风。
陈海滨还带领团队在改善服务流程,提高就医质量,增进医患沟通,促进人文关怀,整合服务资源等方面下功夫,联合医院各个部门共同打造基于问题的满意度测评模式、基于电子病历的随访系统加强出院患者随访、以“患者需求”为中心延伸优质护理服务、一站式门诊自助预约挂号收费系统、“同舟共济 肾肾不析”慢性肾脏病关爱行动、医学影像科疑难影像全国义诊工作室、检验科“开放日”活动邀市民互动体验、临床药物咨询室、健康小厨房进病区、爱心相柱一路相髓脊髓损伤患者回归计划、同济巴林特工作室、“肿瘤科照护者沙龙”关爱居家肿瘤患者等系列服务品牌,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同济人形象。
3
这些年,陈海滨医学临床和医院管理两副重担一肩挑。白天管理工作,晚上思考实验如何设计、论文怎么构思,从一个思维模式跳转到另一个思维模式,转换的过程很磨人,但依着陈海滨的性格,要么不做,做就一定要做好,伴着青春前行,要舞出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
每周两个半天的门诊,一个半天的手术,加上医院宣传处和文明办的工作,陈海滨用心付出,执青春的笔尖,提笔描绘精彩人生。由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课题《Rndoglin蛋白在高脂介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信号机制研究》和市卫计委青年管理课题《政府购买医务社工服务可行性研究》顺利完成;发表的7篇心血管论文中,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6篇,陈海滨作为第一作者的有5篇;他主持的两项同济大学党建课题获得好评。上海市优秀团干部、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者、上海市卫计委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医务青年管理十杰等等荣誉,陈海滨实至名归。面对荣誉,他一再强调,自己的工作离不开医院领导的指导,自己的成绩归功于全体同济人的支持。
19年前,青年陈海滨从老家银川意气风发地来到上海。时间悄然滑过,他面对医者和患者,同声相应,将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同济医院。如今,岁月未老,阳光温暖依旧,陈海滨满怀梦想与热忱,朝心之所向,继续前行。记者 张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