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2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总理促成李约瑟的中国姻缘(上)
李约瑟与周尔鎏
  本文口述者周尔鎏是周恩来的堂侄,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社会学教授。曾任对外文委、中联部的司局长等职务。还曾出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在驻英使馆工作期间,和李约瑟夫妇、鲁桂珍有较深的交往。本文传递了周恩来对李约瑟、多萝西、鲁桂珍三人关系的关切之情。如果没有周尔鎏先生的讲述,这段《中国科学技术史》背后的故事,恐怕就会被湮没了。

  一说起李约瑟,眼前就浮现出一个高大、魁梧的英国汉子形象,以及他细腻的感情和动作,我曾亲眼目睹这一场景:他坐在小餐桌前,端着咖啡杯,含情脉脉地看着娇小的鲁桂珍,又用拇指和食指拈起几颗糖精,放入咖啡里去…… 

  中国人都记得他,知道他那部卷帙浩繁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andCivi1izationinChina,简称SCC)(即《中国科学技术史》)。他起了个中文名字李约瑟,以李为姓,鉴于他非常崇敬老子李耳。他还取字“丹耀”,号“十宿道人”,字号俱全,十足的中国味儿。 

  李约瑟博士(1900-1995)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中国科技史大师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早年以生物化学研究而著称,30-40年代出版了《化学胚胎学》(三卷本)及《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在国际生化界享有盛誉。1937年,他在鲁桂珍等三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极其崇敬中国古代文明,转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医学,从此终身致力坚持不懈。 

  他从1946年中年时期开始编写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直到他以95岁高龄谢世,他用了一生最宝贵、最成熟、最能出成果的岁月,投身研究、编纂中国的古代科学技术史,弘扬中华文明。他为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所用的中、日文书籍达5500多种,还有4000多种西方文字的书和25000多篇论文、小册子、复印本等。在这书的海洋里找材料,可以想象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除少量助手外,他都是亲自动手摘记资料,编写索引和目录。同时,为了取得第一手材料,多年来他跑遍了中国的东西南北,对中国的文物古迹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他甚至还能以四川方言唱点当地民歌,并为我们夫妇作了录音,以为纪念。

  出席李约瑟八十华诞庆典晚会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英国大约五年,李约瑟已经80多岁了。他有糖尿病。看着这位耄耋老人自己开着微型车,从家里到剑桥的研究所上下班,每天从不间断;在家用“电椅”上楼(家里没有电梯,使用这种装置在扶手栏杆上的家庭便利工具,可以上下楼),用糖精喝咖啡……简朴的生活,忘我的劳动,这种废寝忘餐的精神,真是令人钦佩。《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少见的巨著,就是在这样的生活工作条件下,一卷卷地编撰出来的。这五年里,他告诉我,他已完成了12卷;全书计划是20卷,当时他本人并不知何时能最后完成。全书出齐时,将超过4500万字。目前已出版18册,我们发现每一分册前面一般都有一个献辞。其中《火药的史诗》这一分册,是献给周恩来总理的,上面写着:纪念已故的周恩来,1898-1976,1927年南昌起义的领导者,1949-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本计划矢志不渝的鼓舞者,本册题献给他。 

  我还记得李约瑟的八十华诞,以及围绕着《中国科学技术史》和他的学术成就问题的争议。当时就有人认为,李约瑟讲中国的好话过多,影响了他著作的科学性;有的说他的国际学术头衔虽然不少,但当时的英国却没怎么给他应有的头衔;还有人说他是个生物学家,他是主修胚胎学的,后来在生物化学领域也卓有成就,以至有人把他称作现代胚胎学之父,但搞科技史却是半路出家,并不正统;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等等。 

  这些言论,当年也曾影响了我们使馆的部分官员。比如我主张,在庆贺李约瑟八十寿辰时,可以以中国科学院的名义聘他为名誉教授;我的一位同事却不同意,说只能给个名誉博士。当然,从科技工作的角度,此事应该由这位同事来管;但李约瑟具有多种身份,他还是英中了解协会会长。根据周总理生前的教导精神以及从友好工作及人文科学的大局分析,我应该插手。我认为李约瑟数十年如一日,在向国际社会介绍和阐发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上的胆识和勇气、学识和修养,都是一流的、无可比拟的,授以名誉教授头衔,他是当之无愧的。国内同意了我的意见。说来凑巧的是,就在这个时候,英国方面为了平息公众舆论的不满,也授给了李约瑟一个”DoctorofLetters”(综合博士)的头衔,肯定了他跨学科领域方面的成就,这才使我们使馆内的争议平息下来。我们还特别为他高兴的是,他于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事实上当年李约瑟据说已是世界上得到各国学术名衔最多的学者。 

  李约瑟的八十华诞庆贺活动,中科院的来宾有四五个人。此外还有来自北大、复旦的几位世界知名的教授如洪谦、田汝康等人,来到剑桥出席庆祝活动。他们曾在牛津、剑桥学习。中国的代表们未曾随身有翻译作伴,但他们离开英国这么久,语言交流上还是有些障碍。于是他们异口同声地要求我充当了临时的随行翻译。在庆典晚会上,我应大家要求并代表使馆即席讲了话,髙度评价了李约瑟的成就。我说,由于中国的百年积弱,中华文明容易被西方所忽视和压制,这就需要有人来发掘其成就和意义,为之做出贡献。我用了”u-nique1yqua1ified”(独一无二,有高级资格的学者)的词语,赞扬李约瑟从事的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并讲了三点理由:要做好这件时空界限跨度极大的工作,一要有很全面的科技文化素养,二要对中国古代文明有热爱和强烈兴趣,三要对古汉语及英语有极高的素养,而能具备这三个条件于一身的,而且能很融洽地与中国人合作的,恐怕只有李约瑟博士一人。全场都为我的讲话热烈鼓掌。李约瑟、鲁桂珍和中科院的代表以及许多中外学者都非常高兴。我自己也非常高兴,因为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的英语发言,有时可以应急这么恰当地把问题说到了点子上,对李约瑟的素质和工作给予了正确的描绘和评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基金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康复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周总理促成李约瑟的中国姻缘(上)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B08周总理促成李约瑟的中国姻缘(上) 2012-02-20 2 2012年02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