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欧洲杯开赛在即。或许是为了给欧洲杯垫赛暖场,德国外交部组织各国驻柏林大使馆举行“使馆杯”足球比赛。比赛设男子组,分为若干组别,每组有几个国家。“中国队”(中国驻德国大使馆足球队)与上届“使馆杯”冠军塞尔维亚队分在一起。
“中国队”的实力的确稍逊一筹,这也是中国足球大环境的真实写照。在与塞尔维亚队的比赛中,我方上半场即被对手灌进三球,下半场与塞队比分被进一步拉大。“中国队”虽然技不如人,但精气神还是不输对手,顽强地进行反击。
此时,场上风云突变,塞方请求换人。让大家目瞪口呆的是,他们居然换上了使馆人员的家属——一名10岁左右的小男孩。这个孩子在一群人高马大的成年人当中,显得格外刺眼。塞队分明未把我方放在眼里。场边观战的各国使馆人员一片哗然,“中国队”队员更是个个愤懑难当。
场上裁判默许了塞队的做法,并未提出异议。若“中国队”此时退出比赛抗议,或许是个选择,但可能反应过激,让东道主难堪,显得不够大度;不作反应,有辱国格,更不可取。此时,球队领队,在场外的使馆俱乐部主任小施,几乎在同时就作出了决定。他将一名男队员撤换下来,把使馆拉拉队的一名女同志换了上去。这名女同志根本不会踢球,可是面对此情此景,她也顾不得许多,套上下场队员塞给她的红色队服,披挂上阵。妇对孺,算是相当了。
比赛,最终以“中国队”失败告终。我方虽然输球,但没有输人。退场时,周围观众对“中国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听起来更像是对塞队自大的嘲讽,对我方处变不惊的赞许。
我方女队员的“救场”堪称及时,而德国女性在球场上却一贯以勇猛而著称。从历史上看,日耳曼民族最早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不是德国的原住民。北欧恶劣的生存环境和长达数世纪的征战、掠夺,造就了德意志民族坚韧、强悍、勇猛的性格,哪怕是女性。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有一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们几个人在森林的草坪上踢球。玩兴正酣,过来四男一女五个德国人,想与我们比赛。刚开始我以为这名女的可能是他们的拉拉队,没曾想,她竟是主力。这个女的长得人高马大,球技出众不说,勇气也可嘉。她在场上闪转腾挪,冲锋陷阵,一副巾帼不让须眉的架势。胸部停球,头球攻门,这些足球基本功,于她而言,都不在话下。更为惊奇的是,在防守我方进攻时,她居然做出铲球的高难动作,干净利落将球铲出界外。这时,我注意到,她穿着带钉的足球鞋。再看周围,大家穿的都是旅游鞋,她是唯一穿着足球鞋踢球的队员。这只是一场业余的非正式比赛,她肯定也只是一名普通的足球爱好者,但她表现出的专业和对待比赛认真的态度,让我方队员感叹不已。
比赛结束了,作为全场唯一的女性,她进球最多,也成了我方队员谈论最多的话题。从她身上,我明白了先前举行的女足世界杯,为何德国队未尝败绩,全胜夺冠。她们又何尝不是“铿锵玫瑰”呢?
德国的踢球经历让我懂得两个道理:一个是外事无小事;另外一个是,女人也强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