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评估挑毛病
自2010年开始,嘉定区累计出资1000余万元购买服务,向社会组织公开招投标,助残效率显著提高。
以金额129万元的“阳光居家养残服务项目”为例,在市级公益服务项目采购平台上发布公告,两年中共有46个单位投标。残联召开投标评审会,邀请区审计局、区监察局、区政府采购办和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全程监督。
招标认真,对中标单位的每年两次考评和财务审计也不走过场。记者看到,在对嘉新街道残疾人服务社的审计报告中,资金使用状况明确到一角一分;也不回避问题,指出一些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尚未纳入服务范围,每月上门送一次社会救助不仅增加交通成本,且无法保证上门服务的间隔时长,建议改为一季度或四个月一送。
去年底,嘉定区残联对全年23个公益项目打分评比,评分“优秀”者可以在新一年延续服务,其余则要重新参加招投标,这也促进了公益组织改善工作。今年,嘉定区残联免费提供场地,建立孵化园,同时推出更多项目招投标,还将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合作建立首个助残社会化试验基地,让上大的研究生和教授通过调研,系统制定工作标准,使这一尝试科学推进。
安装闪光振动门铃
不同种类残疾人的需求有很大区别,招投标既有较为全面的大项目,也有细致到关注聋人听不见门铃声这类问题的迷你项目,虽然投资不大,却很贴心实用。
聋人喜欢上网购物,但他们听不见门铃声,不能及时给快递员开门。嘉定关爱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摸底调查显示,289户聋人家庭希望安装闪光振动门铃。中心提前做细计划,了解聋人住房和门禁系统情况,确定门铃型号和数量,顺利中标。
安装时,中心提前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告知各街镇残联和聋人家庭,做好准备工作。在第一天试运行后,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时间表和路线,在半个月内,为有条件的200户家庭全部完成安装。现在,有人在屋外按门铃,客厅内的感应器就会闪光,如果聋人不在客厅,还可以在腰间别上一只形似BP机的振动器提醒。几个月后,中心电话回访40多户聋人,反响很不错。
首提“照顾者关爱”
2010年底,广东东莞一位母亲溺死两个脑瘫孩子,这一惨剧引起社会关注“照顾者”心理状态。去年,嘉定阳光彩虹社工事务所在全市率先从香港引入“照顾者关爱”这一理念,请来重残人员的家人座谈,让原本习惯独自承受重压的照顾者们释放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赵阿姨谈到自己照顾女儿的经历时不禁哽咽,这让社工们更加认识到需要为照顾者营造一个休息放松的机会。
通过对222名对象的问卷调查、一对一访谈,事务所确定活动方案,请来照顾者们讲述生活经历、交流照顾技巧,组织外出参观和联欢,还让一直帮残疾家人按摩的他们第一次享受按摩,几位参与者不禁流下激动的泪水,压力得以释放。
“照顾者关爱”是个全新理念,照顾者们起初还不习惯向家人“请假”参加活动,也羞于诉说,第一次活动参与者仅45人。但几次下来,活动不仅有了忠实“粉丝”,还有很多人慕名而来。他们觉得在这里交到了真心朋友,也能歇歇脚、充充电,有利于更好地照顾残疾家人。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