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再生
     
本版列表新闻
截至2月23日,34万余东日本大地震灾民仍在异乡避难~~~
截至2月23日,34万余东日本大地震灾民仍在异乡避难~~~
     
2012年03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截至2月23日,34万余东日本大地震灾民仍在异乡避难
金泽夫妇 蜗居板房 夜夜思乡
曹刚 楼文彪
■金泽一喜(右)在板房区的新家与远道而来的老朋友聊家常
  特派记者  曹刚  撰文  楼文彪  摄影

  去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辐射物泄漏,迫使核电站方圆20公里内数万居民离开家园。日本复兴厅数据显示,截至2月23日,日本仍有34万余人在外避难。75岁的金泽一喜和69岁的妻子金泽静子就在其中。记者近日来到福岛市宫代第一应急板房区,听金泽夫妇讲述震后这一年经历的一些事。

  娘家被冲垮,自家遭辐射

  金泽静子在地震中遭遇双重打击——她在大地震和海啸重灾区南相马市长大,家人以打渔为生。地震第一天,海浪无情地冲垮了娘家的房子,所幸亲人躲避及时,没有伤亡。福岛第一核电站于地震首日发生事故,日本政府宣布核紧急情况,指示居住在核电站周边半径3公里区域内的居民疏散。第二天,疏散范围扩大至核电站周边半径20公里区域。金泽家所在的浪江町,离福岛第一核电站约7公里,她被迫紧急撤离,只随手拿了几件行李,便匆匆赶往避难所。

  浪江町原是一个宁静的海滨小镇,面积大约220平方公里,多数当地人是渔民。但地震过后,浪江町成了大举迁移的8个城镇之一。超过2.1万名浪江人举家迁移,散落居住在日本境内44个行政区,其中大部分被政府安排在福岛周边地区的临时避难所。

  金泽静子被转移到了福岛县相马市综合体育馆的避难所,丈夫金泽一喜则被紧急安置到福岛市吾妻综合体育馆避难。夫妻俩相隔近百公里,很难见上一面,只能以电话传情。

  生活了几十年的家,突然变成了核辐射重灾区,成为全国人闻之色变的恐怖地带,金泽静子只能在报纸和电视上去追寻家的近况。房子未遭海啸冲击,完好如初,却无法接近。

  告别避难所,板房安新家

  从春到夏,避难所的生活持续了将近5个月。

  金泽一喜回忆说,避难所能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和服务。几百户人家同住体育馆大家庭,由硬纸板分隔成多个小空间。“一层大堂有一台电视机,可以及时收看核泄漏的最新动态和救灾情况。大堂中央摆放了当天报纸,每人可免费领取一份。”他补充说,馆内外设有多种便民服务,比如手机充电、留言板、自行车出借等。

  “随着交通逐渐恢复,供电、水和食物基本都有保障。”常有一些文艺团体进馆义演,帮助避难者打发无聊时光;一些二手杂志和书籍也可用来消磨时间。母亲如有哺乳需要,可使用馆内专设的母婴室。馆外备有救护车,身体不适者随时可以寻医问诊。特设的集体浴场,分时段供应,一次能供40人同时使用。

  今年2月23日,东日本大地震最后一个避难所在福岛县福岛市宣告关闭,这意味着所有灾民开始迎接新的生活。而金泽老两口的新生活来得更早——去年8月7日,他们告别避难所,搬到福岛宫代第一应急板房区,在板房里重逢。

  “起码有了家,即便是临时的,也比在体育馆里过集体生活强。”金泽静子笑言。

  面积缩九成,配套较齐全

  灾区板房全由日本政府免费提供,金泽一喜夫妇住的是最常见的29平方米两室一厅,其他房型还有19平方米的一室一厅和39平方米的三室一厅。

  如果没有门牌,很难在板房区找着家门。房子外观长得一个模样:信箱、电表、热水器、供气设备安装在相同位置,可折叠晾衣竿设置在南面窗外,屋前设有垃圾分类区。

  金泽一喜位于浪江町的老屋,面积有将近300平方米,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如今搬到了板房,居住面积只有不到30平方米,足足缩小了九成。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客厅兼具厨房和杂物间的功能,洗手池和煤气灶排列合理紧凑,洗衣机和冰箱正对灶台并排摆放。卫生间和浴室颇为迷你,“浴缸太小,要想泡澡,只能去板房区公共浴室。”套间朝南的两间小房,分别是起居室和卧室。空调、液晶电视、三门冰箱、全自动洗衣机、电饭煲、微波炉等家电一应俱全。品牌统一,由日本政府免费提供。

  “以前板房外面是石子路,雪天老人容易摔倒,后来政府全都改建成了水泥路。”金泽一喜介绍,板房区除常规配套外,还有集会场、市场、停车场、画室和图书馆。

  板房免费居住,用水用电并不免费。金泽夫妻二人每月需支付水电费数千乃至上万日元(100日元约折合8元人民币)。

  震后一年间,回了三次家

  板房新生活过得不算艰难,但老俩口还是每天想念浪江町,想念那里的招牌美食“浪江烧面”。“粗韧的荞麦面条配上浓稠酱汁,味道好极了。”金泽一喜感慨说,“现在的浪江町也已经吃不到这种美味了。”福岛核事故后,“浪江烧面”店被迫搬迁。

  这份思乡之苦,金泽夫妇忍受了半年多,直到去年9月22日,他们才在地震后第一次回家。此后,又在11月15日和12月13日,回过两次家。

  当时地震已过去数月,但浪江町的辐射值依然处于危险范围。哪怕是回自己家,也必须提前向政府提出申请,得到特别通行证,而且有效期只有一天,准确地说,只有5个小时。

  金泽静子拿出一张通行证,上面规定,申请人必须在指定时间,驾驶指定车辆,进入危险区,且停留不得超过5个小时。

  3次回家,主要为了拿衣物、被褥等生活必需品。金泽静子取回了心爱的和服,及尚未开封的几袋大米。金泽一喜睡了多年的大床也搬进了板房,“板房自带榻榻米,我睡不惯,还是喜欢老床。”

  其实,他们每次回家,总想再多拿一些,“但板房小,拿太多东西没地方放。”金泽静子苦笑说,“起初我们什么都不想拿,觉得反正很快就能回去,可现在,谁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搬回浪江。”

  为排解孤独,到中国旅游

  在板房采访到一半,金泽家有老朋友到访,是以前在浪江町的老邻居金泽光一。他们在地震前经常相互串门,两家之间走路只要2分钟,可现在,金泽光一为了和老友聚一次,得开一个多小时车。老友相见,分外热络,两人马上坐进起居室,拉起了家常。

  福岛核事故致使浪江町等8个城镇居民举家迁移,其中尤以老年人最多。亲朋好友之间的社交网络,被事故生生扯碎。“朋友们都分散了,平时只能偶尔打打电话。”除了在闲暇时去周边散散步,金泽静子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打发空余时间。

  以前,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子,经常到老屋探望。如今搬到板房,见面机会明显减少,“孩子在福岛县当公务员,地震后工作特别忙,很少有空过来,小房间里也挤不下6个人。”金泽一喜介绍,他的儿子在办公地附近租房居住,地震后,政府免收房租。

  板房区里,少数人在震后一蹶不振,甚至沉湎于酒精,所幸金泽夫妻喜欢旅游,找到了精神寄托。去年10月,他们一起到中国北京,度过了愉快的5天。金泽一喜20多年前去过一次中国,时隔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赞叹不已。登长城、游故宫,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暂时忘却了伤痛。

  但是他们记忆中那个美好的家,却似乎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

  (本报福岛今日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6版:评论·综合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财经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阳光天地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再生
   第A16版:再生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3·15专刊
   第A21版:3·15专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基金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康复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金泽夫妇 蜗居板房 夜夜思乡
抛开惯性思维
新民晚报再生A16金泽夫妇 蜗居板房 夜夜思乡 2012-03-12 2 2012年03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