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自治好比社会管理中的“神经末梢”,打通“神经末梢”,才能血脉畅通。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居民自治水平。
上海社区居民自治如何借助“草根智慧”打通“神经末梢”——实现从“社会人”到“社区人”,从“陌生人社区”到“熟人社区”的转变?
“巡夜人”
让居民不再“独上高楼”
楼越住越高,人和人距离越来越远,曾经的“熟人社区”被“陌生人社区”替代。如何消除“陌生人社区”的疏离感,让居民不再“独上高楼”?
虹口区曲阳路街道林云小区居委会主任董菊兰说——
晚上7时30分,小区“巡夜人”上岗了,一路走下来,直到晚上9时。林云小区都是6层居民楼,一共2010户人家,从2002年起,我们开始尝试“居民轮流值班制度”,每天4户人家参与小区夜巡值班。陌生的邻居们都成了“巡夜人”,大家也就这么成了熟人,见了面不再叫“201”、“304”,换成了“老张,小王”。居民们都把巡夜值班当成大事,外出错过了日期,回来也会主动要求补上。巡夜参与率越来越高,小区治安环境越来越好。2010年以来,林云小区治安案件发生率为零,还评上了上海市民主法制小区。
【代表点评】
“人脉”深厚幸福快乐
全国人大代表、长宁区虹储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朱国萍——
老弄堂都曾有过“巡夜人”,也就是今天的平安志愿者。不过,近30年来,伴随居住形态的变化,人们搬离老弄堂进入商品住宅小区,曾经常见的“巡夜人”反而变得“看不见”了。
不少新小区使用了各种技防,但如果单纯依赖技术,就会造成人的疏离感。所以,我们的社会管理依然离不开“人的参与”,比如,“巡夜人制度”。如果说小区是社会管理的“神经末梢”,想要血脉畅通,我们的居民自治组织还需要想方设法培养深厚“人脉”,通过互助合作的自主管理,形成守望相助的熟人社区,这样的社区生活才会幸福快乐。
“红帽子”
让社区居民都有“家”的感觉
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原有的社区空间结构,当“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失业、退休人员和流动人口聚集在社区;要让“社会人”变为“社区人”,面对困难群体,如何借助社区自治,调动社会资源,实现社区帮扶?
金山区朱泾镇新汇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沈军说——
新汇居民区实有人口1100户,分户分离将近1/2,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流动人口。2007年,新汇居民区创建了“红帽子”义工站。“红帽子”都是社区里的个体工商户,他们擅长理发修鞋、家电维修,也都乐意为居民做好事。
义工队伍日益壮大,“红帽子”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成几十个人,辖区里的居民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成为“红帽子”。“红帽子”的服务目标是——面向弱势群体,为“需要帮助的人”开展全年度、全方位、全覆盖、全天候的送温暖、献爱心,让生活在社区的人们都有“家”的感觉。
【代表点评】
志愿服务“宾至如归”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委张喆人——
我曾在国外做过访问学者,同时还做志愿者,周末为社区养老院的老人们烧一顿午饭等。国外的社区就这么发动外国人加入志愿服务,既方便融入,增加认同感,也让社区弱势群体得到帮助。“红帽子”有异曲同工之处,伴随城市化的是人口大流动,让流动人口融入社区,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发动志愿服务。
“宠物俱乐部”
公约自律讲权利讲义务
《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去年5月15日实施,条例明确了养犬人的权利义务,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养犬管理。社会组织如何通过自治解决“养犬的烦恼”?
黄浦区大同花园宠物俱乐部负责人周梅娟说——
2005年7月,卢湾区大同花园出现了两份公告,一份是60多户养狗居民的自律公约,公示小区宠物俱乐部的6项纪律;另一份是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联合公告,表彰宠物俱乐部勇于自律。如今,小区居民超过1000户,养宠物的增加到100多户,但“自律公约”依然得到坚持,每当搬来新的养犬户,我们都会上门告知。
宠物俱乐部是小区居民自发形成的民间组织,大同居委会、社区民警都为俱乐部提供了不少便利,送来了牵狗绳、狗嘴罩,俱乐部再送给养犬居民,东西不大,却传递了关切和善意。6年来,小区里只见过狗打架,没见过狗咬人,一个“大同共识”是:养不养狗,那是个人选择;要是想养,就照规矩养好“合法犬”,不妨碍别人,别破坏规则。
【代表点评】
居民自治“法规落地”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姚明宝——
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法规要被执行,除了发动最大程度的社会参与,至关重要———自律公约给出的是规则,规则代表了秩序,遵守公约,就能实现社区生活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自律公约越是被居民接受,居民就越知道如何既讲权利又讲义务。因此,尊重推广草根经验,需要职能部门多花点力气,将居民自治的诸多创新和创意播散到社会管理的更多领域。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