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目击
     
本版列表新闻
一座中医药文化主题园林在浦东渐渐成形——~~~
一座中医药文化主题园林在浦东渐渐成形——~~~
     
2012年03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座中医药文化主题园林在浦东渐渐成形——
460种药材落户本草园
孙云 周馨
■45种可入药的矿石砌成了一座假山
■益大药行,完全是传统中药铺的陈设
■马宝,是马胃肠中的结石,可清热解毒
■中药博物馆里展示的古法炮制煅牡蛎
■这些节肢动物也是一味中药
■切,是炮制中药的16道工序之一
■蚯蚓与农作物套养试验地
  本报记者  孙云  文  周馨  摄

  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芳草依依,标本成行,药膳飘香——在浦东康桥镇,一座占地350亩的中医药文化主题园林正渐渐成形。

  在这里,可以欣赏从浦东动迁工地上抢救下来复原的老宅、老桥,采一朵香气扑鼻的梅花入药,看看中药博物馆里100万年历史的猛犸象牙,喝一杯补气活血的五参扶正茶,按照剪纸长卷的引导打一套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强健筋骨,学习一下炮制中药的16道工序……总之,这个由中药世家第四代传人兴建的益大本草园,四处都浸染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

  祖上传下老字号

  益大本草园从2009年开始设计建造,熟悉上海中药业的行家都知道“益大”这块老招牌,早在清末宣统二年,“园主”陈维荣的曾祖父就在十六铺的外咸瓜街挂牌开业了。传承至第四代,陈维荣除了继续经营药材和制药生意,还有了弘扬中药文化的远大理想。

  本草园的源起与不起眼的蚯蚓有很大关系。2009年,陈维荣拿下这块地养殖“沪地龙”(蚯蚓)。它是道地的上海药材,而且主要产于浦东南部地区,在药典上,以“沪”字命名的药材仅此一味。蚯蚓饲养于地下,如何利用地上部分,陈维荣由此萌发造园念头。

  本草园里有古桥

  既然立足浦东就要有浦东特色,陈维荣跑遍浦东各乡镇的动迁工地,从推土机下抢救出一件件极具浦东特色的门窗、砖瓦、屋顶、门当等,把这些“建筑垃圾”重新拼接组合,形成一座座既符合当代实际使用需求又有浦东传统韵味的亭台楼阁。

  本草园里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是一座建于清乾隆六十年的石板桥“沔溪第一桥”。有一次,一位来自浦东横沔的客人看到这座被当地废弃的古桥在康桥焕发新生,唏嘘不已,而抢救文化、抢救历史正是陈维荣复兴老建筑的初衷。

  一年四季可采药

  本草园有200多亩土地种植460种药材,其中不少是耳熟能详的植物,冬有腊梅、结香;春有梅、杏、桃、牡丹、芍药;夏有莲、菖蒲,秋有凌霄、藿香。一年四季,有景可赏,有药可采。

  在中药博物馆里,还展示着各种药材标本,既有益母草等植物,也有可入药的动物化石和紫石英等50种矿石。这里还有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中药炮制工具、古籍等展品,让访客开了眼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6版:评论·综合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财经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阳光天地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再生
   第A16版:再生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3·15专刊
   第A21版:3·15专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基金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康复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460种药材落户本草园
广告
新民晚报目击A09460种药材落户本草园 2012-03-12 2 2012年03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