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新闻节目不乏关于年轻人因失恋而要寻死觅活的报道。失恋确实会导致一些经不起打击和想不开的人萌发死的念头。然而说实在的,因为失恋而去死,实在不值得。
广义的失恋还包括另一种现象:对一个女子(或男子)十分渴想,尽管对方已和别人有恋爱关系;或者对方并无恋爱关系,但被许多人追求着,而这位暗恋者又没有勇气去表白,于是非常痛苦、非常嫉妒,忍受着失恋之痛的煎熬。
在国外,有人将失恋带来的痛苦称为一种“身心综合征”。本来,失恋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几乎所有的人一生中都会经历一次到数次失恋,但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失恋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肉体疾痛,严重的会自杀或去杀曾经的恋人。
失恋之痛一般分为四个阶段:阶段Ⅰ:不相信(或不希望)事情是真的。阶段Ⅱ:有了断肠的感觉。阶段Ⅲ:开始寻找新的方向。阶段Ⅳ:有了新的生活方案。一个人一旦陷入了失恋之痛,在他(她)身上往往会出现下列状况:心身医学(研究心理对疾病影响的学科)上的痛苦和问题,如内心不安、思想不集中、头疼、肚子疼、血循环问题、失眠等。无心学习和工作,常常无端出神。对社会接触不感兴趣,把自己隔绝起来。生活乐趣下降,失去了生活动力和目标。饮食行为障碍,吃饭没有胃口,爱上烟酒。对别人行为粗暴,有对立情绪。意志消沉,萎靡沮丧。有自杀念头。绝大多数人都能自己克服以上状态,从痛苦中走出来,但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倘若情况比较严重,如不能胜任日常工作或有自杀念头,则必须去医院接受治疗。
为什么失恋不仅带来心理折磨,而且也造成肉体的疾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邀请了几十名最近6个月内被恋人抛弃的志愿者(包括男性和女性),这些人皆有心理和肉体痛苦。通过测试和拍片,最后分析发现,他们大脑中的两个脑区活度很大,即第二躯体感觉区和(脑)岛皮质后部。第二躯体感觉皮质负责加工来自皮肤、关节和肌肉受体的信息,并为触觉(压力、碰触、疼痛、温度)服务。岛皮质是一个至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的脑区,科学家们估计它具有感觉化学刺激(嗅觉、味觉刺激)以及对疼痛作情感分析的功能。另外专门对志愿者作了疼痛试验:给他们施加试验性热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尚能让人接受的疼痛。经比较,发现出现活度的仍然是上述两个脑区。由此可见,感情挫折和肉体受伤的信息是在同样的脑区被加工的,精神和肉体受挫因此都可用一个“痛”字来表达。
通常情况下,失恋之痛总有一天会过去的———时间是良药。但要学会放得下,有道是:“天涯处处有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