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原本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上了年纪之后,人们却都“醉翁之意不在酒”了。为什么要在课堂上、校园里结交朋友?人们说,这样的朋友关系比较单纯,也比较牢靠,对事业发展有利。可是,说这话的人似乎忘了,人人抱着攀关系的目的去读书,已经把读书这件事变得不纯洁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还能有真正纯洁的朋友吗?熙来攘往,无非利也,只不过,有了校友、同学这层关系的包装,能把赤裸裸的功利心遮掩美化一些而已。
我有几个朋友正在读MBA,每逢周末他们就很忙:上周在学校总部法国马赛品红酒,这周在北海看海,下周又要去少林寺听禅……总之,他们的培训课程总是安排在令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听上去真分不清他们是去读书还是游玩,或许,他们自己也“傻傻地分不清楚”?又或许,这些课程本就是“功夫在诗外”——人在旅途,更有利于同学之间搞好关系,索性把大家都拉到外面去,住在一起,朝夕相对,加深感情。
老师们想出这些办法,并非凭空臆想,而是有着种种现实证据。
朋友娟进MBA班时,只是一家不出名报社的小美编,毕业时已经被一家赫赫有名的连锁店的员工们俨然视为第二老板娘了。毕业晚会挨个发表发言的时候,那位老板郑重说,他在MBA班的最大收获就是认识了娟,招来台下一阵起哄。
不过,可别误会,人家还真没什么猫腻——只是老板看中娟是干事业的一把好手而已。起初,娟只是帮忙打理宣传工作。后来,那家报社经营潦倒,她干脆辞职在老板手下帮忙,现在已经是不挂名的董事长特别助理了,真正是一次完美的华丽转身。
有能力交几十万元的学费,再花大把票子去天南海北加深感情的豪门学生,毕竟数量有限,草根学生们便有了自己的实惠办法——校友午餐、校友音乐会、校友品酒会、校友郊游……正因为成本低廉,人人都能支付得起,所以,圈子也加倍扩大,从同门、同班扩展成同校,似乎性价比也不比“老板班”差呢。我有个朋友参加了某海外大学归国留学生联谊会,几乎每周都有一次活动,忙得不亦乐乎。后来,他通过会员介绍,与参加另一所海外大学留学生联谊会的美眉结婚了。
把校友、同学发展成老板、老公,这些成功人士既温暖了自己,又以无比清晰的榜样力量,鼓舞了更多有志于参加各种校友聚会的后来者,而这也正是各种校友会、班级聚会兴衰不绝的动力源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