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
如何看待高考人数下降?
数据显示,上海高考报名人数从五年前的10.5万人下降至今年的5.5万人,几乎减少了一半,而据本市的出生人口曲线分析,预计上海高考生源下降趋势将持续到2017年前后。除了生源下降的客观因素,参加“洋高考”人数的持续增加,也使得国内高考处于式微态势。以“四大名校”中的一所为例,今年219名毕业生,有80多名学生获得境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再加上80多名学生被保送到国内各大高校,实际仅有40多名学生参加高考。
当然,近年来外省市出现的部分高三毕业生因为“对上大学的意义缺乏足够信心”而导致的弃考现象,在本市还没有明显的表现。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如果在高考之外学生有广泛的出路,我想没有人会对高考弃考大惊小怪。在发达国家,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高中毕业生不选择进大学,而是直接工作,因为在这些国家学历不是用人的重要标准。”
问题二
一年多考能普遍实现吗?
虽然“一考定终身”的大学招生格局早已打破,春季高考、“三校生”高考、名牌高校自主招生、高职(高专)自主招生等,但秋考的“热度”无疑是最高的,也是最面向大多数学生的。近日本市传出一则好消息,今后上海的春考将向应届高三毕业生开放。
春考从早些年的热闹上马到后来的惨淡经营,目前只有上海在苦苦坚守,参与招生的学校也在逐年减少。由于缺乏高水平大学参与,专业选择也有限,所以吸引力很小。如果未来的上海春考能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这就意味着高三学生不用等到秋考失利再参加来年的春考了。
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认为,春考向应届生开放这一举措不妨一试,关键在于春考能否成为高考改革的“试验田”,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尤其为一些文化基础过关,又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学生提供“扬长”的渠道。例如,能否在数学评分标准上降低对文科生的要求,通过面试等环节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录取权等。
问题三
高职何时不再沦为“鸡肋”?
现在高职(高专)录取的途径比本科还多,比如,“三校生”高考、自主招生、秋季高考等,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常务副院长潘家俊称,他们也心知肚明,每增加一次招生机会就会多增加人力和物力成本,可结果是招生的实际“效益”很低,愿读高职且只能考到高职分数线的学生,就是这么一拨人,他们基本上在高考前就“注定”了无缘本科。
说高职(高专)有“鸡肋”之嫌,板子除了打在人们观念未能转变上,还应当从招生机制上寻找原因。“一本、二本,外省市还有三本,一层又一层筛选淘汰下来,最后轮到高职招生,考生的心态、家长的心态可想而知。”有高职校长表示,他们也想招到更好一点的生源,也曾想过能否让高职院校全部实行提前自主招生,但实践下来多少有些一厢情愿。即使不用参加高考,完全凭平时成绩、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等条件由学校自主测试入学,但也往往应者寥寥,谁不想参加高考“搏”一下本科啊,谁又心甘情愿地被高职首先录取呢?
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