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采访香港运输与房屋局局长郑汝嬅时了解到,香港将申请公租房市民的平均“轮候时间”作为参考,每年的建屋量是一个弹性数字,这样固然给管理带来了难度和挑战,但却更加有效率,更加科学。
配屋平均轮候时间为2.6年
香港目前的公屋制度已被内地许多城市借鉴,郑汝嬅对此很自豪。她介绍说,香港公屋主要服务于那些无力负担私人住房市场租金的香港居民,目前,香港申请公屋人数约17万,其中有9万为“一般申请者”,还有约8万为单身申请者。
对于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且家中有老人的“一般申请者”,香港运输与房屋局作出了平均3年的轮候承诺。而对于单身申请者,则另设配额计分制度,也就是以申请者的年龄和等候时间来进行综合评分,每年政府会推出约2000个单位的配额,优先分给计分较高的单身申请者。在过去的12个月,已经获得配屋的香港居民平均轮候时间为2.6年。
另据统计,现在30%的香港居民、也就是超过200万人已住进公屋,一家三口能够分得的公屋面积约30平方米,租金1500元,约占家庭月收入的10%左右。“这样可以保证他们有八九成的收入可以自由支配,这也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轮候册”保证透明与公平
“尽管有居民嫌轮候时间太长,但至少我们能够保证公屋分配过程中的高度透明和公平,至今我们未接到有人质疑‘插队’的投诉。”
据郑汝嬅介绍,每一个合格的申请者会得到一个轮候册号码,随时可去申请中心查看现在排到多少号,跟他的距离有多少。排到号后,每一个申请者有3次配屋机会,均为电脑随机配屋供申请者选择,如果第一次不满意还有两次机会换地方。
公屋申请者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也是非常严格的。在审核申请者资料的时候,如果对方提供的是虚假资料,按照法律规定可能被判入狱。申请者入住公屋满10年后将接受第一次退出审查,此后每2年须申报一次家庭或个人收入,如果申请者的资产是申请时的2倍,他就要缴1.5倍租金;若是3倍,就缴2倍租金。如果再超标,就须迁出。
“轮候时间”调节建屋量
同样让郑汝嬅感到自豪的,是香港根据申请市民轮候时间和轮候人数调节建屋量的做法。“我去探访很多的内地城市,他们主要的指标都是硬指标,就是今年建几十万,或几百万单位。而我们的建屋量是活的,是跟着轮候时间去定的,很少的城市有这样的勇气,用平均轮候时间去做他们政策的承诺,因为这个挑战是比较大的。”
郑汝嬅表示,这是非常必要的,以前香港也是按照固定指标建房,但实际上随着经济起伏,申请人数是时高时低的,所以建屋量应当跟着轮候册的情况来定。“在未来五年应该是每年1.5万新单位,但是我看很快会上调,因为轮候册上的人数上升了。”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