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卫生老师的工作,就是学生磕破弄伤时帮忙涂涂红药水、定期帮学生体检等。事实上,校园食品卫生检查、疾病预防、校园安全培训等多方面内容,都需要卫生教师参与。”课题组负责人、医药高专校长巫向前透露,一系列旨在提高中小学卫生教师专业水准的专题培训已开始。
专职教师不足30%
调查显示,“数量不足、培训缺乏规划、对自身职业发展关注度较低”成为困扰本市中小学卫生教师队伍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向浦东新区119所小学和191所幼儿园发放问卷调查后发现:35%的卫生教师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专职卫生教师仅占33%,且流动性很大。而在接受调研的全市158所民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中,专职卫生教师比例更低,仅占10.7%,有专业背景的不足8%。
医药高专继续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张宏指出,很多卫生老师认为,一般小伤口帮忙处理一下,一旦发生较严重的伤害事故,卫生老师只要帮忙联络医生和家长即可。但医护人员到达之前有关人员对于伤害事故的处理,和日后康复直接相关。学生扭伤骨折,怎样包扎固定?帮学生做心肺复苏时,力度如何掌握,如何和人工呼吸交替进行?由于缺乏临床操作经验,大部分老师心中没谱,可能会延误“黄金救援时间”。
专项培训仿真操作
针对卫生教师队伍现状,由医药高专牵头的一系列培训已经开始。去年,全市158所民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卫生教师首批接受了培训;今年,浦东新区所有中小幼卫生老师共452人以及60名本市中职校卫生教师,也接受了来自医院、高校、青保部门的培训。
虽然培训时间长短不一,但有几大模块为老师们的必修课:学校意外伤害事故预防、学校各类物品的消毒管理、学生常用药物的使用。在中职学校教师培训中,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医科院校的实训室内,很多老师第一次按照专业老师的严格标准,完成各类仿真操作。
重视有效预防环节
预防医学专业教师石钟美在培训中发现,大部分卫生老师都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发生问题后去应对,却往往忽略了“有效预防”的环节。
石钟美提醒老师们:可以每天去食堂看看,观察学生食谱是否合理,食品卫生情况如何;也可多去走廊、洗手间、楼道走走,主动寻找校园安全隐患,而不要等到学生受伤以后再处理;提醒学生们不要将锐物放在椅子上,避免在狭窄走道里奔跑冲撞;寒暑假前,可以帮助班主任一起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些,都是卫生老师可以做的事。”
“有底气了,敢处理问题了。”这是不少老师参加完培训的感触。浦东新区石笋小学卫生教师张燕云,把培训中听到的案例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她觉得,除了完成包扎、止血等应急处理,卫生教师更应着力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教给孩子,使其受用一生。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范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