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科院上海天文台高级工程师凌权宝来说,无论风吹日晒、酷暑严寒,一周必得两次跑工地的生活,即将告一段落。65米佘山射电望远镜9月底就能竣工了,精细的设备调试工作即将展开。首批交付使用的波段,明年就将承担为“嫦娥三号”保驾护航的重大任务。
前天,凌权宝领着记者攀至射电望远镜的二层平台,在烈日下体验了这份为了“天线的严丝合缝而一丝不苟”的“技术督查”工作。
登高是家常便饭
前天下午3时30分,记者随凌高工攀上了射电望远镜的楼梯。上午10时前、下午3时后,这是高温日的工地工作时间表。即使避开了日照最强烈、地面温度最高的时段,被盛夏阳光“毫无保留地关照”的滋味还是可想而知的。
70多米高的大型射电望远镜,正式使用时有电梯可运送人员。但眼下还在建设施工阶段,上上下下,都得靠两条腿爬楼梯。这是一部全镂空的之字形钢梯,出于减重和防滑的考虑,只能铺设镂空踏板。才爬了两截钢梯、转了两个弯,记者便感觉脚底有点“飘”了。好不容易爬上了18米高的二层平台(俯仰驱动平台),怎么也不敢再往上了。
在平台上站定,透过脚底的网格,能清晰地感受自己所在的高度;地面的风不大,可到了高处直吹得人东摇西摆。
“别怕,我看你爬得也不吃力嘛。”凌权宝笑着说,“我自己一次登顶也吃不消,通常爬到一半(37米高的俯仰轴平台),也得喘口气。”凌权宝今年底就要满60岁了,皮肤黝黑,论身板怎么也看不出快到退休年纪了。过去两年间,他和范庆元总工、余宏副研究员三人轮流值守工地。
高温多雨最揪心
大型射电望远镜的建设工地,为确保天线安装精度,对天气颇有要求。大风、大雨、起雾、结冰,都不能开工。哪段日子最紧张最艰苦?还是最近这几个月,先是多雨后有高温,正赶上“三大吊”(即天线俯仰机构、主反射面背架、副反射器吊装)的时候,最难捱。“主反射面背架吊装那天,天一直阴着,我们的心都悬着,直到吊装成功。”
给记者介绍起这台65米射电望远镜,凌权宝如数家珍。最让凌工引以为豪的,恐怕得数天线底部的无缝轨道了,“这是国内第一个射电望远镜的无缝轨道,是一段一段焊起来的。天线的精度、寿命、耐用性都因此大大提高了。”
“现在的工艺水平高多了。”凌权宝亲身参与了两大射电望远镜的建设:上世纪80年代的25米射电望远镜和正在建设中的65米射电望远镜,都在佘山,工期都差不多是2年。“25米那架,当时也是全国第一,那时做梦也没想到今后我们自己也能造65米这么大的天线。”
嫦娥三号在召唤
用望远镜探测浩瀚的宇宙,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而且可以用天线来接收,因为天体除了发出可见光以外,还会发射电磁波。射电天文望远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通过接收天体的无线电波或主动发射电波并接收回波,确定遥远天体的精细结构和精确定位。所以它被形容为“宇宙中的顺风耳”,口径越大,“听力”越好。
明年,嫦娥三号的“奔月旅途”中,就将有佘山6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加入我国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密切监测和精确定位探月卫星的运行轨迹。往后,我国的火星探测器也需要它来“保驾护航”。在射电天文研究领域,它将对黑洞、暗物质、暗能量的探测研究有所贡献。
本报记者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