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职场方圆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8月0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怕撞名
朱辉
  朱辉(咨询)   

  中国人的名字构成很简单,所以重名重姓现象非常普遍。我的名字很常见,但姓还不算超级大姓,所以从幼儿园一路走到现在,居然没有遇到一个同名同姓的。倒是张辉、李辉、王辉都遇见过好几个,不过网络大大扩展了交际区域,于是近几年终于遇到了若干个朱辉。

  “听说你在宜昌一家上市公司当总经理助理?”前年某天,我在街上巧遇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他告诉了我他听到的这个传说。

  “怎么可能呢?你看看我这身行头,这气质,哪里会像成功人士?”我笑道。后来我上网一查,知道了原来确有一位“朱辉”是那家公司高管,而我恰恰曾经在宜昌工作过几年,所以被传说了。

  通过那位同学,后来我找到了组织———班级QQ群,终于可以澄清一下传说了。

  “原来你还在坚持写作啊,看来传说你在上海文汇报当编辑是真的?”没等我在QQ群里把话说完,一位急脾气同学就道出另一个版本的传说。我小时候住在上海,大概又有人以此推测我回上海当了文汇报编辑。

  一一澄清之后,大家都有些失望,看来我这位老同学依然平凡,没有给母校母班增辉添彩。对于给我创作传说的同学,我倒是心生感激。网上有好几个叫“朱辉”的刑事犯罪分子,他们没把我往那儿想,可见他们内心里希望我进步。

  今年以来,忽然有几个“朱辉”同名QQ群拉我入伙,我的微博上也多了好几个叫“朱辉”的听众,大约是我微博、博客进行了实名认证的缘故。同名同姓能让天南海北毫不相干的一批人,平添几分亲近感,真是挺有趣的。

  细究同名同姓产生的原因,很大部分与父母心态有关。我大哥出生时,父亲翻遍了字典,几易其稿,最终选了个格外生僻的字;二哥出生时,父亲就平静得多了,用了个常用字;到我出生时,完全没有了当父母的新鲜感,于是名字起得更马虎了……

  我现在还没有因为重名重姓遭遇不方便,可能与没有当官、没有出名有关。这次北京市委换届,常委里出现了两位“陈刚”,以后新闻宣传就会有些不便了。不过明星、政要、企业家一直不乏改名字的例子,如果觉得自己有出人头地的潜质,不妨也去改掉容易“撞名”的名字,只不过手续可能有些复杂。至于如我这般坚信自己不会成为“人物”的草民,就不必费那个事儿了,重名就重名吧,反正人家也沾不上你的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科教卫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奥运特刊
   第A18版:奥运特刊
   第A19版:奥运特刊
   第A20版:伦敦眼
   第A21版:伦敦眼
   第A22版:伦敦眼
   第A23版:伦敦眼
   第A24版:奥运特刊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文娱新闻
   第A27版:文娱新闻
   第A28版:文娱新闻
   第A29版:财经新闻
   第A30版:财经新闻
   第A31版:国际新闻
   第A32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4版:职场方圆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人才/留学招聘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科学咖啡馆
   第B19版:教育周刊/暑假生活
   第B20版:教育周刊/人物专访
   第B21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2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3版:人才/移民留学
   第B24版:人才
同名同姓:笑料比烦恼多
沈良三号和七号
收到同名学妹的来信
怕撞名
笑喷!“雄杨”和“雌杨”
欢迎来帖
同学名叫“刘德华”
新民晚报职场方圆B14怕撞名 2012-08-01 2 2012年08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