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名字构成很简单,所以重名重姓现象非常普遍。我的名字很常见,但姓还不算超级大姓,所以从幼儿园一路走到现在,居然没有遇到一个同名同姓的。倒是张辉、李辉、王辉都遇见过好几个,不过网络大大扩展了交际区域,于是近几年终于遇到了若干个朱辉。
“听说你在宜昌一家上市公司当总经理助理?”前年某天,我在街上巧遇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他告诉了我他听到的这个传说。
“怎么可能呢?你看看我这身行头,这气质,哪里会像成功人士?”我笑道。后来我上网一查,知道了原来确有一位“朱辉”是那家公司高管,而我恰恰曾经在宜昌工作过几年,所以被传说了。
通过那位同学,后来我找到了组织———班级QQ群,终于可以澄清一下传说了。
“原来你还在坚持写作啊,看来传说你在上海文汇报当编辑是真的?”没等我在QQ群里把话说完,一位急脾气同学就道出另一个版本的传说。我小时候住在上海,大概又有人以此推测我回上海当了文汇报编辑。
一一澄清之后,大家都有些失望,看来我这位老同学依然平凡,没有给母校母班增辉添彩。对于给我创作传说的同学,我倒是心生感激。网上有好几个叫“朱辉”的刑事犯罪分子,他们没把我往那儿想,可见他们内心里希望我进步。
今年以来,忽然有几个“朱辉”同名QQ群拉我入伙,我的微博上也多了好几个叫“朱辉”的听众,大约是我微博、博客进行了实名认证的缘故。同名同姓能让天南海北毫不相干的一批人,平添几分亲近感,真是挺有趣的。
细究同名同姓产生的原因,很大部分与父母心态有关。我大哥出生时,父亲翻遍了字典,几易其稿,最终选了个格外生僻的字;二哥出生时,父亲就平静得多了,用了个常用字;到我出生时,完全没有了当父母的新鲜感,于是名字起得更马虎了……
我现在还没有因为重名重姓遭遇不方便,可能与没有当官、没有出名有关。这次北京市委换届,常委里出现了两位“陈刚”,以后新闻宣传就会有些不便了。不过明星、政要、企业家一直不乏改名字的例子,如果觉得自己有出人头地的潜质,不妨也去改掉容易“撞名”的名字,只不过手续可能有些复杂。至于如我这般坚信自己不会成为“人物”的草民,就不必费那个事儿了,重名就重名吧,反正人家也沾不上你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