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8月0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更多孩子争当“明日科技之星”
纪玉
  纪玉

  从2003年起,上海的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已走过10个年头。在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等方面,“明日科技之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重要的是,受到了它的参与者——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毋庸讳言,目前的公众科学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科学常识、科学思维都有进一步普及的需要。所以,在青少年中培养科学兴趣、挖掘科技潜质,既是在做基础性的普及工作,也是一个发现优秀科技苗子的过程。事实证明,对于处在高速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只要得到一个机会,获得一定的空间,就能让成年人惊喜万分。“明日科技之星”们的研究成果,涉及动物学、微生物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等诸多领域,正如有评委所言,“他们参与的不是单个的项目,而是科研的全过程”。

  不少当年的获奖者觉得,通过演讲、实验、综述等过程,自己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也许才是他们最大的收获。学习,不仅在于获取知识,而在于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研究成果的取得固然令人欣喜,而更令人喜悦的是,从此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并获得了在其中畅游的能力。

  那么,这样的喜悦,怎样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分享?让更多学生感到,“科技之星”并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触碰得到?

  许多家长希望,受“明日科技之星”影响的孩子们能多些,再多些;兴趣是要培养的,不能因为孩子在科技创新方面暂时没有天赋,或者缺少浓厚的兴趣,就减少他们接触的机会。家长的希望,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实现的。比如,青少年科技创新类比赛,能不能设置不同级别的项目,让拥有不同研究能力的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媒体和学校,能不能更多地宣传此类活动,营造“重在参与”的氛围?再者,除开各类比赛,在学校的日常授课中,能不能多传授些触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多让学生提问、思考、动手,而非一味做题、应试?

  至于,参加了比赛后拿不拿奖,拿了奖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的几率有多少,日后的成就有多高,如果社会过于关注这些,未免失之功利。培养科学兴趣和挖掘科技潜质,应是并行不悖的两个目标,前者更是后者的前提。要在枯燥的应试教育中有所突破,还要以培养孩子兴趣为主,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科学思维方式,而有没有科研天赋、愿不愿意投身科研领域,则是下一步才要考虑的。科学学科是这样,其他学科,也概莫能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科教卫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奥运特刊
   第A18版:奥运特刊
   第A19版:奥运特刊
   第A20版:伦敦眼
   第A21版:伦敦眼
   第A22版:伦敦眼
   第A23版:伦敦眼
   第A24版:奥运特刊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文娱新闻
   第A27版:文娱新闻
   第A28版:文娱新闻
   第A29版:财经新闻
   第A30版:财经新闻
   第A31版:国际新闻
   第A32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4版:职场方圆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人才/留学招聘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科学咖啡馆
   第B19版:教育周刊/暑假生活
   第B20版:教育周刊/人物专访
   第B21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2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3版:人才/移民留学
   第B24版:人才
让更多孩子争当“明日科技之星”
心太软
媒体视点
襄阳“傍”郭靖黄蓉输掉文化自信
楼顶牧羊人
观点圆桌
“挂号网”能屏蔽无孔不入的黄牛吗?
新民晚报评论A05让更多孩子争当“明日科技之星” 2012-08-01 2 2012年08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