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评审存在什么问题?医院等级评审制度意义何在?“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除了“三甲”,需要“回头看”的还有医院等级评审制度本身。
一次评审八成过关乡镇医院披挂“三甲”
“三级甲等”是目前我国医院的最高等级。
由于存在过于看重规模和硬件以及一些医院评上“三甲”后出现问题等情况,1998年卫生部暂停这项工作。随着2011年等级评审的重启,各地医院掀起“争级上等”的热潮。
“全民皆兵,整个医院都在为评级做准备。”正在为晋级努力的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副院长王永光说,这对不少医院来说是头等大事,关乎医院的生存发展。
“即使掉两层皮,也得冲进‘三甲’!”重庆一位“三级乙等”医院院长的“狠劲”道出不少同行的心声。
除省市级医院外,一些县级医院也加入进来。卫生部医管司评价处处长刘勇近日透露,自2011年以来,全国晋升三级的240多家医院中,一半左右为县级医院,有些10万人口的县就配置一家“三甲”医院,甚至乡镇卫生院也挂上“三甲”。
2011年3月,浙江省卫生厅公布的新一轮“三甲”医院名单,全省26家医院申报,21家通过,通过率达80.8%。同样在这一轮评审中,广东省东莞市厚街医院等多家镇级医院晋升“三甲”。
此次卫生部要求开展评审“回头看”,就是针对部分省份评审缺乏规划、尺度过松、三级医院数量攀升等现象。卫生部专门下发《关于规范医院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对新增的三级医院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发给证书和等级标识,已发给的要立即收回。各地“三甲”医院及规划新增三级医院的评审结果,须报卫生部核准。
“三甲”利益重重“评”的背后有“不平”
“三甲”,意味着最好的医疗条件、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但其意义并不只此。“‘三甲’这块金字招牌,吸引着优质资源,对医院极具诱惑力。”北京一位“三甲”医院院长说。
只要晋升到“三级”,就意味着收费标准可以更高。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办法》明确,医疗收费应与医院级别挂钩。级别不同,门诊挂号、住院床位收费等都应有所不同,以适当拉开档次。据悉,三级医院收费标准比二级高出约30%。
“三级”意味着政策更优,可以购置更加高端的设备,享有更多的科研项目资源。如卫生部明确要求,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专科所在医院应为三级医院。
“三级”还意味着更大的平台、声誉,能吸引来更多的医疗人才和病源。
然而,医院等级评审背后,不仅仅有着不平等的待遇,还存在着一些更为复杂的因素。“有的评审组到地方,都得警车开道!”一名地方官员说。
“采取按照医院行政级别来确定其服务等级的办法,简直是荒谬至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指出,我国的医院评级更接近于一种行政行为,并不是完全按照医院的服务质量等客观因素来评。
医学论坛丁香园上一位网友说:“评级花钱就能过,我们医院花了几百万,那么多问题都能解决。”
另外,各地的评审标准也有失规范,导致同是“三甲”,但各医院之间差异明显。浙江省卫生厅一位相关负责人问记者,“绍兴市、浙江省、北京市都有‘三甲’,你说它们能一样吗?”
评级是否需要分类如何进行
针对目前医院评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提出质疑,目前的评级制度还有无存在的必要?对医院又该如何分类管理?
对评级持肯定态度者指出,分级管理宏观上推动了医疗服务网络的形成,微观上鞭策了医院个体的成长。
也有不少医生抱怨,尽管评审的初衷是为促进医院发展、提高质量,实际上却逼迫医院、医生做了大量医疗以外事情,疲于应付检查,精力很难不被分散。为了评级,一些医院比规模、拼设备、拼人财物、拼贷款甚至大量造假。
北京市民陆小姐在某“三甲”医院看个感冒花费500元,还受了不少白眼,她说:“等级到了天花板,为什么服务还是在地板?”
评级究竟有无必要?一名参与医院等级评审组的人士表示:“医院评级有比没有好。制度的不完善并不能说明制度不需要,而是说明制度需要改进和完善。”
“医院的分级认证,不是管理行为,是一种服务行为,应该引入第三方的认证机构。既然是一种服务,等级认证不应该由一个部门垄断。”顾昕说。
曾在德国、荷兰留学的王永光说,在国外,医院只有类别之分,如大学医院、公共医院等,没有等级之分,有排名也是第三方的评价。他建议,基本医疗不应分三六九等,回归医学本身,按专科专项管理,医院某个专项只要达到水平就可以做,收费标准在同一地区也应一致,而与级别无关。
新华社记者 周婷玉 黄深钢 沈洋
(据新华社北京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