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现在年轻人不大爱读经典名著。想想我们那时候,去学校图书馆等开门,看的是名著;去书店买书,抱回来的,也是名著。曾有一段时间,发誓要看全文学史上所讲到的名著,为此,日夜沉浸其中,真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现在我的“名著情结”延伸到电影,只要有名著改编的影碟,都会悉数收罗。前些日子,收到最新改编的马尔克斯《苦妓追忆录》、莫泊桑《漂亮朋友》、哈代《苔丝》(又名《特莉萨娜》),自然欣喜,想起早些时候,还买过一部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影碟,索性找出来一并看完。
《苦妓追忆录》讲述一个90岁的老人,要找一个年轻的处女过夜,最后,他爱上了她。这不是一部肤浅地讲述“老牛吃嫩草”故事的电影,它不是猎奇,而是带给我们对爱、时间、生命、死亡的思考。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而蜚声文坛,《苦妓追忆录》是他晚年的一部小说。我没有看过原著,无法对改编的得失作出评判,但《漂亮朋友》却不同,李青崖的译本叫《俊友》,它是我当年最喜欢的莫泊桑小说。一个地位很低、贫穷的小职员,依靠自己的外貌和手段,最后踏入上流社会。小说刻画主角杜洛阿和四个女人的周旋,非常精彩。2012年版的电影,请来了罗伯特·帕丁森、乌玛·瑟曼等明星出演,虽然,和原著一样,杜洛阿和四个女人的对手戏一个不少,却给人以浅尝辄止的感觉,远没有原著来得细腻、丰富,这就给名著改编提了一个要求:如何能更细致、更生动地摄取原著的精髓。
英国的《特莉萨娜》,以印度高速发展的社会作为背景,把十九世纪的故事搬到了当代,它是《德伯家的苔丝》的印度现代版。波兰斯基拍过《苔丝》,两相比较,波兰斯基的《苔丝》古典、典雅,在美丽的乡村景色里,讲述了一个凄怨的宿命故事:一个纯洁的女孩,被一个男人强暴,又爱上另一个男人,被抛弃,最后杀死了强暴她的男人。《特莉萨娜》现代、节奏感强,在印度风情里,展现了一个爱情悲剧:一个受过教育的印度女孩,遇上一个移民印度的英国商人,两人相爱,因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女孩自行堕胎后,两人关系出现了变化,女孩不堪受虐,杀死了商人,然后自杀。不过,就我来说,还是喜欢波兰斯基的电影,因为《特莉萨娜》已远离了原著,变成了另外一个故事,其中的杀人和自杀,都不尽合理。看来,古典名著和当代意识,人物内在心理的合理发展,仍是需要探讨的课题。
2011年版的《呼啸山庄》,是英国新锐女导演阿诺德的作品。此前,我收过三个《呼啸山庄》的版本。1939年版,美国威廉·惠勒导演:阴冷氛围、黑暗格调,尽显“哥特式”风味,不过,和原著相比,它变成了一个爱情故事;1985年版,法国新浪潮雅克·里维特导演:背景搬到上世纪30年代的法国,虽然复仇意味更浓,但电影色彩却更亮了,画面更优美了,镜头诗意更浓了;1992年版,雷夫·范恩斯和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电影还原原著,从呼啸山庄上一代的恩怨一直延续到下一代,男主角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阿诺德最新电影,导演不拓展主题,不注重叙事,用光、影、构图和色彩以及手提摄影的摇晃镜头等一系列影像手段,传递出别一种意蕴。这种“从几近榨干的原著中找到新鲜东西”的方法,会不会对未来的名著改编有所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