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共担的合作
按惯例,如果电视台购买制作公司的节目,一般会一次性付给公司全部制作费,播出期间的广告营收全部归电视台所有,与制作公司无关。而“好声音”恰恰相反,星空传媒支付前期全部制作费用,包括所有设备、制作、导演组人力成本等,浙江卫视投入包括转播车、剪辑机等设备成本以及户外广告等宣传成本等。至于最终分成,则要根据收视率的点数而定,点数分三个档次,收视率达到不同的点,分成比例是不同的。对于星空传媒来说,只有达到2%这档才会盈利。这就打破了以往电视台单纯花钱买节目的模式,对于这种新模式,很多电视台还不太愿意尝试。但敢于尝鲜的浙江卫视却接招了。从现在看来,每15秒超过50万元的广告报价,让浙江卫视最终付给制作方的金额,将远远超过外界所知的8000万元,但浙江卫视在这个夏天所收获的品牌增值远远超过广告收益本身。
如此共担分享、共享盈利的模式使得制作方和播出方都以最大投入和努力来完成节目,这也是《好声音》呈现如此精致面貌的原因之一。但具体到每一期节目,宣传总监陆伟用“不惜血本地追求极致”来概括他们的付出:每集不到80分钟的内容,调用素材量近1000分钟;场内16个机位,场外10个机位,每个评委都单独捕捉;学员从场外到场内,从电梯口出来上场前状态到休息室中家属表情,都和海外节目一样呈现。
其次,相较于其他音乐类节目在设备上的投入,《中国好声音》也可说是大手笔。陆伟告诉记者:“我们请来了一支专给一线明星伴奏的乐队。他们不但给所有学员伴奏,更重要的是,他们会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对每首歌进行重新编曲。
拥有分成的导师
从事电视近15年的上海剧星传播副总裁俞湘华在分析“好声音”走红原因时,最为感慨的是制作方能够成功游说到刘欢和那英两元大将坐镇导师团,他说:“超豪华的导师阵容,让所有选秀节目难以望其项背”。节目播出之初,有消息称四位导师总出场价高达2000万元。后又有消息人士透露,导师按照合同将参与后期分成,这一说法也得到了陆伟的证实:“节目组与导师的合作模式同我们和浙江卫视是一样的,导师把前期参与和投入作为一种投资,导师的实际分成是在节目的后期开发里,我们把所有学员的歌曲制作成彩铃,通过无线音乐提供的彩铃价格分成。另一方面,成为导师学生后,通过后期开发合作,迅速实现市场化运作,这过程导师也将参与其中。”以目前节目的火爆程度,相信分成比例较高的刘欢和那英所得会超过外界之前的所知。
内外用功的营销
会讲故事或许能让“好声音”被记住,但环环相扣的营销能力才能使节目的生命力蓬勃旺盛。前六期盲选结束时,不少业内人士曾预测《中国好声音》的收视将开始滑坡,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四周以来,这档节目一次又一次刷新了纪录,上周五导师终极考核战CSM42城收视率一跃破5,让行业内外惊叹。在分析持续火爆的原因时,俞湘华说:“节目本身的高质量让所有第一期节目的观众都成了节目的义务宣传员,此所谓口碑传播;加之栏目本身推广团队在新媒体上的发力,如:微博大号的使用、话题选手的背后故事挖掘等,最大限度地引发了观众好奇,关注度持续飙升,很多观众每周五守着电视机看‘好声音’首播,这种现象已多年未见。”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