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机关轶事
郭红解
  郭红解

  那年分配到机关工作,办理报到手续后,到后勤部门领取了三样物品:笔、袖套和雨伞。笔是用来拟写文稿、记录会议的;袖套用于伏案工作时,可以保持衣袖清洁并免受磨损;雨伞提供出行方便。

  那时机关虽说等级森严,行政级别局级干部要在13级以上,处级干部要在15级以上,我们这些大学毕业刚进机关的只有23级,开会、看文件17级以上是一个范围,13级以上又是一个范围,但互相间的称呼,都是姓前面加个老或小。年纪大点的称老王老张,年纪轻的叫小李小钱,中不溜儿的称之大冯大徐,处长局长概莫能外。我们都敬重地称呼1931年入党的老局长为老罗,老局长也亲切地唤我们小郭小赵,还经常把我们请到他的办公室交谈。

  往往相识时的称呼一直叫到退休。二十多岁进机关,唤作小李小钱,到你退休时还是这么叫。不然,从何时开始改称大李大钱、老李老钱呢?叫习惯了,就难以改口了。后来,机关流行称“长”了:王处长、孙局长,往往把“副”也省略了。这样称呼,姓郑的“沾光”了,哪怕副处长听起来也是“正”的(“郑”和“正”音同);姓傅的“吃亏”了,升了“正”的,还被称“副”处长(“傅”和“副” 音同)。

  进机关不久接到一个额外任务,业余时间给机关里的年轻人(大都是退伍军人)辅导文化知识,他们是在“文革”中上的学,要经过统一考试补一张初中文凭。我们4个刚进机关的大学毕业生分别给他们辅导语文、数学、历史和地理,我负责辅导语文。走上机关的讲台,给我年轻的同事讲“字、词、句、篇”,评析他们的作文,真是机关生涯中一段特殊而难忘的经历。当初他们叫我郭老师,后来一直没改口。

  我们机关的底层是市政府机关大食堂,外滩市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都在这里就餐。每到中午,这里人声鼎沸,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走出拥挤逼仄的办公室,汇聚到这里,点头招呼,相互问候,有的还乘机洽谈工作。机关食堂,成了工作人员交流的空间。印象中最受欢迎的菜肴是小砂锅,里面有小排骨、肉皮、粉丝、黄芽菜,在一个个煤气灶上现煮(当然排骨是熟的),汤水沸腾一阵后,师傅用特制的工具把滚烫的砂锅抓放在搪瓷盆上端出窗口。那时还没有空调,这砂锅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暖暖的。大食堂旁沿楼梯而上有个专供面条的小食堂,我们这些老胃病常光顾那里,边排队等候,边交流养胃之道。每年春节前,食堂会把结余的资金给每位搭伙者加一次餐:大排、肉圆、熏鱼、酱蛋,吃不了兜着走。当时机关很少发实物,有时过节工会给每人发一条青鱼,大家会欢腾一阵子。鱼有大有小,这让分鱼的内勤很纠结。即便总有人发扬风格拿小的,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想了个抓阄的办法,一个处十来个人,每人抓一个号,按号拿相同编号的鱼,这样“老少不欺”。

  那时,去基层联系工作,中午一般都要赶回机关食堂用餐,一则基层不留饭,二则在外面吃饭回去报误餐费手续麻烦。有次到基层调研,结束离开时已近十二时,回去怕吃不上饭了。带队的副处长老戴就把我们一行五人带到东安新村她的家,下卷子面应付了一顿,放下饭碗就乘49路赶回机关工作。

  近有报道,2013年公务员招录职位要求中有不少“苦差事”:值夜班、经常出差、节假日加班等等。由此记者认为“一杯清茶一包烟,一份报纸坐半天”这样的公务员生活,已经成了“过去式”。其实,在我们“过去式”的机关生涯中,这类“苦差事”也都经历过。以前的机关生活,并非都是“一杯清茶一包烟,一份报纸坐半天”的状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十年之变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09版:十年之变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基金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地铁史话
机关轶事
最美的风景
今宵灯谜
因评弹而结缘的朋友
“四秒绿灯”
免费保健
微博相亲术
新民晚报夜光杯B06机关轶事 2012-10-29 2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