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每个救助电话
过去一周,市社区服务热线962200共接到270个市民救助电话,较前一周翻了一番。
“市民们参与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很热心。”962200热线负责人龚晓燕说,每个电话都要说清两个“要素信息”,一是救助点位,特别是周围是否有医院、饭店等明显标志;二是救助人数和特征,是否有老人或婴儿,方便专业救助人员及时到场救助。
“962200的任务就是向全市18个救助管理站传递每一个救助电话,保障救助信息不‘断流’。”龚晓燕说。
被救老人半数失智
在松江区救助管理站,小王做了一年专业救助人员,他发现的救助规律是:2/3的流浪乞讨人员愿意被救助,1/3拒绝救助;而在那2/3当中,多数是青壮年,少数为老人。
“我们站一年救助了20多位老人,有一半是失智老人。”小王说,昨天他把一位失智老人送到市救助站,老人在九亭街头被热心市民发现,因为失智,老人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更不知道家在哪里。
“我们通常要通过与公安部门合作,由失智老人的家属到救助站认亲,多数失智老人都是这么回家的。”小王说,希望这位老人也能在新年前回家。
救助站成了“暂住地”
“你们那里有空调吗,伙食好吗?”打通了浦东救助管理站的电话,有人在电话一端发问。
“我们是二级救助管理站,有空调,暂时解决温饱没有问题。您在哪里,是否需要救助?”工作人员在电话里答复对方。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2月8日到9日一共接到了40多个救助电话,其中不少是这样的咨询电话;这些问题很常见,甚至有年轻人会问救助站里是否有wifi(无线上网)。
救助站不仅接待流浪乞讨人员,还会被当成“暂住地”。一位医院护工在合同期满后,一时没有找到工作,就先在救助站住了两个晚上。 “救助对象五花八门,大冷天,只要他们愿意接受救助,我们的责任就是把需要帮助的人接回来。”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周政说。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