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本版列表新闻
~~~大学阶段才培养已晚 必须从中学就开始
~~~大学阶段才培养已晚 必须从中学就开始
~~~大学阶段才培养已晚 必须从中学就开始
     
2013年03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从问“为什么不是”开始
大学阶段才培养已晚 必须从中学就开始
陆梓华
  在高校眼中,创新人才究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日前,一场有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构建”的研讨会在上海中学举行,来自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海洋、法学等十余个领域的百余名校外专家接过聘书。他们认为,创新人才,首先要学会提问。 

  学会问“为什么不” 

  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坦言,高校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学习非常努力,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他们也提问题,但核心却是,“老师,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到底是什么?” 

  “这些学生可以成为令人放心的专家,但很难成为‘拔尖创新人才’。”陈以一认为,创新人才的提问能力必须十分出众。他们乐于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包括“是什么”“为什么”等理解性的问题,更包括“为什么不是”“可否不是”“如何不是”等批判性问题,而且后者会很多。他们善于多角度提问题,不仅质疑书本,还质疑自己,不仅质疑失败,也质疑成功。他们还会设想和提出对被质疑问题的一些解释,并对自己的解释有肯定、怀疑或否定性评价。当然,他们也非常乐于与老师、同学分享问题,交换意见。 

  陈以一强调,这些与创新有关的素质,如果到大学才去培养为时已晚,必须从中学甚至更早阶段就形成培养链。

  找到兴趣在哪

  如今,上海中学和高校合作从最初的数学、科技领域,拓展到机械、汽车、金融、法学等16个专门方向。来自该校的数据显示,两届已毕业的科技班,学生在高中所学专门课程、所做课题与他们升学专业领域选择的匹配度超过了95%。2011届金融实验组学生,50%选择进入经济、金融等相关专业深造;2012届EP赛车组学生,66.7%选择进入机械、汽车等工程类相关专业深造。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于建国认为,高校科研力量走入高中课堂,作用正在于此,“不在于帮助中学生积累多少知识,而在于挖掘他的兴趣,把他的潜能真正激发出来。”他坦言,如今,高考录取程序由电脑系统控制,一名真正对化学很感兴趣的学生,可能综合成绩低于一名对化学并无太大兴趣的同学,从而失去进入高校相关专业的机会。高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和自主招生改革,虽然也遇到很多困难,但必须在保护学生兴趣方面继续努力。 

  陈以一也认为,“一些高校期望深度合作的中学,校领导会抱怨我们的尝试增加了中学的负担,但我们还是要立足改革,哪怕是有缺点的改革。”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春令热线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特别报道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目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16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7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8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19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0版:人才
   第B21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2版:人才/招生招聘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市场之窗
   第B26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7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8版:市场之窗·广告
创新,从问“为什么不是”开始
改头换面还是“考” 自主招生特色渐失
上海师范大学启动免费师范生招生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每周聚焦B14创新,从问“为什么不是”开始 2013-03-20 2 2013年03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