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3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改头换面还是“考”
自主招生特色渐失
张炯强 易蓉
■考生走出考场心存忐忑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之所以要在普通高考之外再加一个自主招生,目的就是为了让国内的高水平大学能按照自己的培养特色,招收到一批个性鲜明、学有所长甚至在某一领域有着奇思妙想的“偏才”、“怪才”。然而,推行了多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情况真的如此吗? 

  上周六,记者采访“三大联盟”自主招生笔试时,听到了许多诸如“除了考试还是考试”“除了题目还是题目”的抱怨。许多考生认为,与高考唯一不同的,或许只是科目减少了点、题目更难了点。正如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吴旖妮同学所说,从笔试内容看,完全看不出“华约”所属高校诸如清华大学的招生特点。 

  的确,今年“三大联盟”自招的两大关键词很抢眼。一是“瘦身”,每一联盟的考试均大幅减少,“北约”从去年的七个科目减少为两科;“华约”考试科目由去年文理分科各考三门,减至不分文理科只考两门;“卓越联盟”更剩下学科基础一门考试。另一个是“撞车”,三大联盟开考时间均为上午9点,不少希望能“脚踏两只船”、增大通过几率的考生愿望落空。

  同济大学招办负责人廖宗廷坦言,笔试无法体现同济的招生目的,但现实是,每年网上报名的,总会有多达万人以上的考生,以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能举办如此大规模的面试,只有通过笔试筛选一部分考生。上海交大招办主任陶正苏也表示,高校也希望取消笔试,让考生直接进入面试环节,但由于人数众多,学校不得不通过笔试设置“门槛”。显然,笔试只是自主招生的一个辅助工具,并非关键。 

  廖宗廷还表示,按目前国内高校的录取流程,高考成绩公布后,一本院校完成录取仅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内,高校要实施自主招生面试,很难实现;更重要的是,如果将高考作为自主招生的一项参考,考虑到学生的其他表现,势必会出现高分遭淘汰低分被录取的情况,这将打破“认分不认人”的原则,社会未必会认可。 

  眼下,社会期待着一种更完善的自主招生模式。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家长认为,所谓的“完善模式”目前看来还几乎是一个梦想。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易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春令热线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特别报道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目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16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7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8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19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0版:人才
   第B21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2版:人才/招生招聘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市场之窗
   第B26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7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8版:市场之窗·广告
创新,从问“为什么不是”开始
改头换面还是“考” 自主招生特色渐失
上海师范大学启动免费师范生招生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每周聚焦B14改头换面还是“考”
自主招生特色渐失
2013-03-20 2 2013年03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