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仅是我国舞台艺术创作的重镇,也是引领全国舞台艺术创作的码头。近年来,上海舞台佳作迭出、硕果累累,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代表着国家舞台艺术形象和水准的优秀作品,比如京剧《贞观盛世》《成败萧何》;话剧《商鞅》;杂技剧《天鹅湖》;杂技晚会《时空之旅》;越剧《红楼梦》;昆曲《班昭》《长生殿》。包括在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获得得奖剧目榜首的《景阳钟变》,我觉得假以时日也一定会成为新时期的昆剧经典,它的意义不仅在剧目本身的成功,而且将为以后昆曲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改编找到一条新路。
真情之心
沪剧《挑山女人》是上海戏剧舞台艺术创作的又一道亮丽风景,在看戏的过程当中让人深切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感动,仿佛是回到小时候观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的情景,以及改革开放之初戏曲演出的火爆场面。《挑山女人》展示出的为人之母的大情、大爱、大义、大忍,戏中的生命力量、生命的精神和执着的生活信念,是当下社会所需要的打开心扉的钥匙。文化建设也是一种民生建设,客观上就要求艺术创作必须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满足百姓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以人为本,凸显人文关怀,以真情之心面对生活,真实地了解生活、反映生活,在平凡生活中挖掘出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深度,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人的尊严、生命的希望,传递生活的热情和人生的温情。
自强之志
《挑山女人》就是这样一部捕捉当下百姓生活、承受百姓感受的接地气的优秀剧目。剧作家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创作真正有价值的草根艺术,为落实生命价值而呐喊,为弱势群体而发言,力争用生活的真实流动来表达人的情感和意愿。剧中女主人公不靠天、不靠地,凭着自强自立的意志,活得刚正硬朗,活出做人的尊严。这种精神的力量,既是对文化传统的传承,也是一种现代的觉醒。
剧种之美
在这个戏中,沪剧艺术的本体特征与现代家庭故事剧契合共振,传达出良好的艺术效果,主演华雯的表演相当成功。我国的地方戏是以当地方言和生态体系为艺术本体,在它的发展演变当中,形成了各自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表演特色,如何选择素材,使之与剧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相吻合、相贴切,就显得非常重要。沪剧《挑山女人》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沪剧艺术家坚持剧种独特个性,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成功,也是沪剧几代艺术家探寻本剧种最佳表现力的成果。
琢磨之处
当然,这个戏还可以在已有的成功基础上精益求精,更臻完美。
第一,剧中婆婆怨恨儿媳“克夫”,大家能够理解这个人物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她一开始就对年幼的孙儿孙女不管不问,断然离去,显得不近人情。第二,最后当女主人公得知曾暗恋自己、并在最艰难时刻给予她帮助和温馨的成子强死讯,这是深入表现她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节点,可惜被婆婆的出现打断,整个情感转移了,没有得到充分张扬。如果在开掘女主人公善良、坚韧的品格的同时,深一步开掘她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可能会增加本剧的厚重感。
(作者为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