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文娱新闻·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3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男人为何流了三次泪
周平
  □ 周平

  去年10月我看了《挑山女人》的首演,当时就被震撼。进剧场时看见观众席上放着面巾纸,还觉得好笑,是不是过分了,看完后面巾纸全用完,我一个大男人流了三次泪。当晚回家我就在沪剧网的个人博客上发了个帖子:《挑山女人》,一出催人数度泪下的煽情戏,一个令人由衷敬佩的“美丽女人”。认认真真考虑了三天后,我又发了一篇剧评。

  作为沪剧观众,我感受到《挑山女人》的三点成功。

  一是成功在选材上,一个家庭故事,一个女性主角,一段坎坷经历。家庭故事历来是沪剧的成功法宝之一,滩簧时期的《卖红菱》《陆雅臣》;西装旗袍戏时期的《叛逆女性》《大雷雨》《碧落黄泉》;解放后的《罗汉钱》《红灯记》,都无不把视角投在家庭上,写家庭的悲欢离合,写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挑山女人》定位在一个破碎家庭,剧情不复杂,但感动人;人物不高大,但可信;唱段留得下,听得出流派韵味。

  女性作为绝对主角可以说也是沪剧的特色,因而成就了众多的女沪剧名家。近年来,华雯演的金兰云、王瑛、江姐等女干部、女英雄角色,个个都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塑造的全新普通母亲形象,一定会更铭刻在观众心中。 

  二是成功在戏剧结构上,一条悲剧主线上,恰如其分地排列着几个泪点。沪剧擅演悲剧,编剧李莉很懂得观众的看戏路数及悲剧欣赏心理,波浪式地安排情节,设置泪点,让观众在刚擦拭眼泪不久,以为能舒口气的时候,又让你再一次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直到一个个哭红了眼圈,走出剧场心里却感叹:“今天真是看了一出好戏!” 

  三是成功在舞美、音乐等综合艺术,或有突破或保持特色。在《挑山女人》中,我再次感受到区级沪剧团对新戏中保留、运用沪剧传统唱腔做得比较好,老观众能在新戏中听到熟悉、喜爱、痴迷的流派唱腔。如戏中弟郎在母亲面前埋怨奶奶的唱段,用了人们熟悉的邵派唱腔,显得更为亲近;华雯最后那段赋子板也来得正是时候,真所谓“不吐不快”。戏迷很渴求听到那些怀念的流派,说实话现在很多新戏里没有流派。在舞美、灯光处理上,《挑山女人》比宝山沪剧团以前的《红叶魂》《红梅颂》也有了一个跳跃。

  百姓欢迎沪剧,欢迎《挑山女人》这样的好沪剧。希望专业沪剧院团多多复演传统经典剧目,多多创排新戏。

  (作者为松江区观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评论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新民环球/人物·健康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
   第B04版:休闲/全家乐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特别提醒
   第B11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2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3版:现代家居/我的经验
   第B14版:家装之窗
   第B15版:新智
   第B16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7版:市场之窗·家电
   第B18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19版:市场之窗·百货
   第B20版:市场之窗
创作真正有价值的草根艺术
大男人为何流了三次泪
努力追寻与观众的共振点
对新时代文化消费的探索适应
新民晚报文娱新闻·评论A15大男人为何流了三次泪 2013-03-29 2 2013年03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