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3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才能不相信涨价谣言?
纪 玉
  纪 玉

  有一句话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比如,人们在面对不知真假的“风险”时,宁愿相信它确实存在,并采取相应的预防行动,也不愿因为疏漏给自己造成损失。然而,一些谣言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迷惑人心。

  前几天,因为有消息称“天然气价格将从4月起大幅上涨”,多地出现排队抢购天然气的现象。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这种传言纯属无稽之谈,各地职能部门也声明暂不调价,但还是有居民坚持要提前买气。

  对于类似的传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是错的。像天然气价格之类,关系民生,不太可能悄无声息地涨价。如果自己没办法判断真假,还是应该求助于权威信息来源。本市有不少居民先向“上海燃气热线”咨询,就比较稳妥。权威部门更有必要及时、准确地回应公众关切。媒体则要传达正确信息,不渲染恐慌气氛。

  然而,为何这么多居民轻信谣言?为何在权威部门辟谣之后,还是有居民“抢气”呢?

  这次谣言出现的背景是,近三个月来,一些地方确已通过天然气涨价方案,加上天然气定价过低的观点一直存在,也增添了谣言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虽然地方调整居民用天然气价格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必须事先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但显然,很多居民没有把“涨价”和“程序”“听证会”等联系起来。假使做个社会调查,看看有多少人知道水电煤气调价前必须要开听证会,结果会如何?如果调价前的程序做得足、做得实,公众充分知晓、参与这些程序,那么,“不开听证会、就不能涨价”的常识,便足以令公众抵御空穴来风的涨价谣言——“4月涨价”?现在马上开听证会也来不及。

  在“抢气”者的心中,涨不涨价只能被动接受,能主动做的是尽量减少损失。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生存之道。若公众对民生价格调整的过程缺乏知晓和参与,信息不对称之下,自然对任何风吹草动都十分敏感,也就容易受到谣言的干扰。调价前的程序,政府是认真走过还是当作“走过场”,听证会是充分体现各方利益还是“一团和气”,都会影响到法治环境、社会生态,以及公众的决策方式。听证会开成“涨价会”的不少见,更有甚者,在某地的一次听证会上竟通过方案,天然气调价实行上下游联动机制,不再召开听证会——听证会自己把自己给“废除”了。被虚置的程序,结果是被逐渐无视。

  天然气等价格事关民生,不是不能调整,而是要调得公开、合理,充分考虑公众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些都少不了公众的知情和参与。其实,“抢气”也是为了精打细算过日子,只不过力气使偏了。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权威、准确的信息,还有受到严格遵循、落到实处的程序,来保障能代表自己的声音,确实被听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评论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新民环球/人物·健康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
   第B04版:休闲/全家乐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特别提醒
   第B11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2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3版:现代家居/我的经验
   第B14版:家装之窗
   第B15版:新智
   第B16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7版:市场之窗·家电
   第B18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19版:市场之窗·百货
   第B20版:市场之窗
如何才能不相信涨价谣言?
谁来当姚明的“队友”
社会公正是中国梦的基石
掩耳盗铃新篇
收费午休
傅斯年是“三等人才”的价值观
新民晚报评论A04如何才能不相信涨价谣言? 2013-03-29 2 2013年03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