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用“摘”,那用什么呢?我们的先人早就为我们定制了一个动词:挑菜,这“挑菜”可是历史悠久的。
“挑菜”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我没有详细考证,但在我的阅读范围里,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用到了,算起来至今也有一千四五百年了。原文很短,且引全句:“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这是“挑”自家种植的菜。金朝的《归潜志》中也有:“(崔立)又求纵百姓出城挑菜充饥,于是人得出近郊采蓬子窠、甜苣菜,杂米粒以食”,这是“挑”野菜的。
“挑菜”一词一直在文人笔下使用着,好像从未有过意外,从唐宋元明清的众多诗词里可找到不少例句就是证据。唐代时还把每年的二月初二日定为“挑菜节”,当年有“曲江拾菜,士民游乐其间”的盛景。
众多的例子告诉我们,“挑菜”一词是全国通用的。在我们吴地文人笔下自然也多有出现,苏州人范成大有过“拨雪挑来踏地菘”的诗句,指的是冒雪把踏地菘(即现在的塌棵菜)用刀“挑”回来。
像“挑菜”这类表义准确、特色鲜明、流传有序、二三十年前还正常使用着的特色词语,现在却在年轻一代中逐渐消失。现在的年轻人不敢用“挑菜”,跟对“挑”字词义理解有关,他们往往把“挑”理解为“挑担”之“挑”,或“挑拣”之“挑”。实际上“用刀切断其根后取出来”,也是“挑”的义项之一,在上海老派方言中一直是这样用的。除了“挑菜”,还有“挑草”、“挑茹(荠)菜”,其中的“挑”都是这个意思,它们至今还在上海郊区松江居民中使用。
方言保护的最大要义是使用。“挑”也应该用,不讲、不用,老祖宗传下来的“语言遗产”真个会在我们口里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