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挑菜之“挑”
褚半农
  褚半农  如果你拿了把小刀,去地里把野菜或蔬菜“取”回来,该用个什么动词?答案可能有多种,但用“摘”字者肯定居多,只要翻开报纸看看标题就知道了,如“寒潮来袭抢摘蔬菜”、“全家摘野菜去”等等。用“摘”字对不对?肯定不对。“摘”这个动词强调的是手指的动作,“摘桃子”、“把花摘下来”就是,而且老方言中也没有这个字。既然是拿了刀去的,怎么可以用“摘”字呢?

  不能用“摘”,那用什么呢?我们的先人早就为我们定制了一个动词:挑菜,这“挑菜”可是历史悠久的。

  “挑菜”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我没有详细考证,但在我的阅读范围里,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用到了,算起来至今也有一千四五百年了。原文很短,且引全句:“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这是“挑”自家种植的菜。金朝的《归潜志》中也有:“(崔立)又求纵百姓出城挑菜充饥,于是人得出近郊采蓬子窠、甜苣菜,杂米粒以食”,这是“挑”野菜的。

  “挑菜”一词一直在文人笔下使用着,好像从未有过意外,从唐宋元明清的众多诗词里可找到不少例句就是证据。唐代时还把每年的二月初二日定为“挑菜节”,当年有“曲江拾菜,士民游乐其间”的盛景。

  众多的例子告诉我们,“挑菜”一词是全国通用的。在我们吴地文人笔下自然也多有出现,苏州人范成大有过“拨雪挑来踏地菘”的诗句,指的是冒雪把踏地菘(即现在的塌棵菜)用刀“挑”回来。 

  像“挑菜”这类表义准确、特色鲜明、流传有序、二三十年前还正常使用着的特色词语,现在却在年轻一代中逐渐消失。现在的年轻人不敢用“挑菜”,跟对“挑”字词义理解有关,他们往往把“挑”理解为“挑担”之“挑”,或“挑拣”之“挑”。实际上“用刀切断其根后取出来”,也是“挑”的义项之一,在上海老派方言中一直是这样用的。除了“挑菜”,还有“挑草”、“挑茹(荠)菜”,其中的“挑”都是这个意思,它们至今还在上海郊区松江居民中使用。 

  方言保护的最大要义是使用。“挑”也应该用,不讲、不用,老祖宗传下来的“语言遗产”真个会在我们口里丢失。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广告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四川芦山地震特别报道
   第A07版:评论·专栏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农夫山泉公告
   第A13版:农夫山泉公告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社会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法治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中国新闻
   第A21版:早间点击
   第A22版:国际新闻
   第A23版: 国际新闻
   第A24版:国际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文娱新闻
   第A27版:文娱新闻
   第A28版:文娱新闻
   第A29版:读者之声
   第A30版:体育新闻
   第A31版:体育新闻
   第A32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海上名家/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 /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在芝加哥转机
“厚重本”为谁出版
即将逝去的风景
紫色疑云
今宵灯谜
建设“空中森林”
专家鉴古董
挑菜之“挑”
慢跑十圈
新民晚报夜光杯B14挑菜之“挑” 2013-04-27 2 2013年04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