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5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圣人之器
杨致俭
  杨致俭

  1961年林西莉(瑞典著名的汉学家)29岁。这个在瑞典南部小城长大的女孩在跟随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学了一段中文后,带着斯德哥尔摩音乐历史博物馆馆长恩斯特的一封信,辗转莫斯科欲前往中国。俄罗斯音乐教授阿伦特对她说:“中国,只有‘古琴’能够与玄妙的心灵世界相通,是‘圣人之器’。”

  带着对古琴的神往,林西莉来到中国。站在北京隆冬的街头,萧瑟、贫寒的城市让她有种回到几世纪前的恍惚。她回忆道:“到处是吃不饱的人。在北大留学生楼里,有我一张床铺。房间是未经油漆的水泥地和墙壁,栖身之处则是一张吱吱嘎嘎响的钢丝床。宿舍里每天只在早晚供应一小时暖气。每天学习20个汉语的生活无疑是艰巨的。”却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林西莉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她心之所往的“古琴”。在一间不大不小空荡荡的房间,演奏者轻拨丝弦,细小的弦却发出“令整个房间颤动的声音,清澈亮丽,沉厚而宽阔”。

  几经周折,林西莉加入北京古琴研究会。在那个年代,研究会只有林西莉这一位外国学生。每天她和老师对坐在一起弹琴。老师弹的琴是唐琴,而她弹的是张宋代古琴。林西莉特别喜欢《欸乃》和《胡笳十八拍》这样有难度的曲子。为了尽快演奏它们,林西莉甚至试着根据学钢琴的经验,向老师要求练习音阶、和弦。这让她的老师大吃一惊。老师告诉林西莉,古琴不是练琴的工具。完美精准地弹出每个音不是目的。古琴在于意会,在于表达出弹琴者内心与自然的呼应,在于真切情感的自然流露。

  于是,中国式的智慧在一个西方人的眼中,经古琴而一一清晰浮现。那就是,我们的先人总会在清贫、简单的生活里,求取一种更美好、更丰富的趣味。而这种趣味的背后则是先哲们众多玄妙的有关人与自然清平和气共处的理念。

  在古代,琴棋书画是这种趣味的重要载体。而如今,琴棋书画的爱好者却成为少数。所幸,古琴在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伴随着中华的复兴,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源开始共同推动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这样重要的时间坐标上,有一个观念是值得重视的,那就是如何认识当代古琴复兴的意义。古琴复兴的意义显然不在于培养出多少个技巧精准的“古琴家”,而是要让更多的国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尊重的。如果学习古琴的目的是以追求音色技巧为己任,而忽略或根本不顾对天道的理解和参悟。这显然是古琴的悲哀,中国文化的不幸。

  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是含蓄的、内敛的、温润的、慢速度的,古琴更是慢的,她是一面心灵的镜子。让弹琴者透过音乐领悟人生,完成自我内心的修炼。

  明起刊登一组《感恩母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招生培训/人才专版
   第A09版:人才专版/招生培训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人物/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影视地带/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家装专刊
兰友陈佩秋
宽容与妥协
石不能言最可人
小东门的咸货行
五月的歌
死生一度人皆有
圣人之器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B02圣人之器 2013-05-05 2 2013年05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