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上哭泣之后
2009年5月29日周五晚,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的才艺选秀节目《英国达人秀》半决赛开场,上百万观众守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10岁女孩霍莉·斯蒂尔站在舞台中央,面对4位评委、现场3000名听众,开始演唱《雪绒花》。她稚嫩、甜美而高亢的嗓音在初赛时一鸣惊人,观众都期待她再现精彩。
唱至中途,她突然惊慌起来:先是唱得磕磕巴巴,然后彻底忘了词。随后,她双手掩胸,纤弱的身躯开始战栗,麦克风传送出一个孩子的抽泣声,在演出大厅里回荡。
霍莉后来得到重新登台演唱的机会,但她这“崩溃”一幕经电视传送到英国千家万户,随后在YouTube等视频网站上成为热门点击条目,也给节目惹来如潮批评。
“为了追求娱乐价值而让孩子们置身令人紧张忧虑的境况,这么做应不应该?我们大家都需要提出这个问题,”儿童慈善组织Kidscape的彼得·布莱德利说。
Kidscape收到过很多针对电视节目“消费”儿童现象的投诉。“关于霍莉·斯蒂尔事件的投诉最多,”布莱德利说,“人们很反感《英国偶像》和《英国达人秀》这类节目把上电视的孩子搞得很悲惨。人们说,不该让孩子在舞台上哭,不该让他们背负如此大压力。”
近4年过去,现年14岁的霍莉承认,参加初试后,媒体的密集追踪和陌生人的关注让向来敏感、害羞的她无所适从。“总有人走上前说,‘霍莉,笑一笑。’这让我觉得害怕。报纸上说我骄傲自大,说我自称要胜过苏珊·博伊尔(即‘苏珊大妈’,2009年《英国达人秀》亚军),我从没说过那些话。”
她的母亲妮娜说,家人当时没注意到孩子心里如此不安。“我们还以为她很享受这一切呢,但其实对一个10岁孩子来说压力很大。”
半决赛是霍莉面对的第一场直播演出,她很希望妈妈在身旁帮助舒缓情绪,但节目组不让她母亲待在后台,而是指派了另一名女子陪伴她。节目组为她做主选择的曲目《雪绒花》也让她心里没底。
“他们告诉她要唱那首歌后,她哭得很厉害,我不得不买了一台任天堂DS掌上游戏机安抚她。我在贿赂她。节目制作方说服我们相信,这首歌对她是最好的选择。事后再看,我当初真不该答应,”母亲妮娜说。
但对霍莉来说,最让她伤心的不是台上失态,而是这之后的舆论反应。有观众认为她是在“做秀”炒作,有人说她是个“被宠坏的小鬼”,有人当面告诉她“我不喜欢你”。她的Facebook和Twitter个人主页上充斥各种批评。参加《英国达人秀》巡回演出时,有观众对她喝倒彩。这一切都让她始料未及。
为提高收视出招
为了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各家电视台都挖空心思打造高收视率的节目。他们发现,“打孩子牌”几乎屡试不爽。
孩子不仅是选秀节目中的明星,也是各种题材的真人秀或纪录片主角,在英国,有记录产房体验的《每分钟生一个》、讨论育儿方式的《超级保姆》、《抚养宝宝》等。在美国,《选美小天后》之类儿童真人秀成了电视台王牌节目,连南非反种族隔离英雄纳尔逊·曼德拉也承认自己爱看《乔恩与凯特和他们的8个孩子》和最近的《甜心波波驾到》。后者是美国当下最“火”的儿童真人秀,主角是7岁的“选美小天后”阿兰娜·汤普森和她的家庭。
电视台靠儿童真人秀博眼球赚取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引发社会忧虑。儿童心智发育专家佩内洛普·利奇指出:“对孩子来说,电视真人秀是一种很不适当的节目形式。观众喜欢看到的孩子行为,和家人与同学希望看到的、对孩子有益的榜样,并不完全一样……上电视有巨大的诱惑力,而家长们常常不知道其中牵涉着什么。”
心理学家约翰·奥茨说,上电视的孩子可能面临多重风险:忧虑、创伤、自尊心和道德观受损、尴尬、无力感和不安全感等等。“孩子们上电视面临的风险不应该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还要多。”
英国电信局2007年的一份民意调查也得出相似结论。电信局采访了66户家庭的大人和小孩,发现他们对儿童上电视普遍存在如下担忧:孩子会被塑造成“问题儿童”、电视台为收视率忽视儿童权益、参加竞赛类节目的孩子自信和自尊心容易遭打击、有些孩子可能被迫参加节目,以及孩子在台下受人欺负等。
如今,随着视频分享网站、社交媒体兴起,孩子因上电视承担的风险和压力会更大。
去年12月,英国电信局回应观众投诉,对独立电视台、CBBC等几家电视台有儿童出镜的真人秀节目发起调查。今年春,电信局又召集国内所有大电视台开会讨论如何在节目中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利用孩子眼泪挣钱
如果说霍莉事件因为是“现场直播”无法避免,其他孩子的遭遇仍让人质疑《英国达人秀》在“利用孩子眼泪赚钱”。
去年的《英国达人秀》,观众再次看到揪心一幕:9岁的黑人小孩马拉基·保罗在一场事先录制的演出中途紧张忘词,泪洒当场。这一视频片段被当成节目的一个噱头,插播广告时间重复播放。Kidscape的布莱德利指出:“播出这一幕是后期剪辑的决定,这种难受场面完全没必要出现,他在海选中表现很出色,他们本来可以采用那段视频。”
马拉基的母亲托妮·安却对《英国达人秀》感恩戴德。“这个节目给了他一个在别的地方不可能得到的机会。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参加这类节目是我们改善生活的唯一途径。”
艾莉森·布朗顿及其家人的体会截然不同。51岁的布朗顿去年参加歌唱选秀节目《英国偶像》海选,演唱嘎嘎小姐的名曲《荣耀边缘》。评委路易斯·沃尔什说她唱得“有点像在婚礼上喝醉的人”。比起评委的“毒舌”,更让她受伤害的是一组聚焦后台自己一双儿女表情的特写镜头。镜头中,听到评委点评后,15岁的儿子丹一下涨红了脸,13岁的女儿艾比则紧咬下唇,眼睛躲开镜头,却挡不住泪水盈眶。
“摄像师开始拉近镜头,我们显然非常难受。艾比大概很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事后看到节目画面,丹感觉更为尴尬。他和妹妹都害怕回到学校面对同学们的嘲笑目光。网上陌生人的评论更难听。
布朗顿说:“我不知道他们会播出这么多孩子们的画面。假如我想让自己出洋相,我一个人上就好了,我认赌服输。但别把我的孩子拉下水。”她曾致信节目制作方,希望不要播出她的海选画面。
节目如期播出后,英国电信局收到35封投诉,投诉者担心布朗顿家孩子会受欺负。《英国偶像》节目组则回应称,他们一向重视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电信局的调查也没发现任何违规之处。
对此声明,丹并不买账:“他们要是真重视,就不会播出我们的画面。我不喜欢他们这样刻画我们,一副妈妈很丢我们脸的样子,这不是真的。我觉得很心烦。我又没签任何合同,他们这样利用我,我很气愤。” 沈敏